这是几乎所有家长都有的困惑,无论孩子多大。但是孩子们有如此表现的原因却常常并不相同。
不学习,可能因为他累了需要休息,或者认为作业写完就不用再做别的了,或者题目太难,就没打算去写;而玩儿电子设备呢,可能因为和同学约好了一起打个组队的游戏,也可能学了一周好不容易不上课了过把瘾,还可能是看见家长就烦,玩点儿什么回避一下。
现在,我们发现,这个提问本身不够具体,恰恰就是家里发生矛盾的起点:双方把握尺度不一致,也缺乏相关的讨论。结果是,孩子觉得自己都没怎么玩儿,大人已经忍无可忍。所以,提前或事后有个安静地交流也许更好。
内容包括:
1.休息期间学习和玩电子产品大约计划多长时间?
2.除这两件事外,孩子还可以做些什么?
如果放下手机或关掉电脑就只能学习的话,孩子可能会更容易拖延。帮助建立更多的放松方式,会让人终身受益。
3.提前说好,有据可依,让制度管人,而不因为一方的情绪改变标准。
我们都知道,进行这种讨论,对大人孩子是一种挑战,很容易说不拢,掀起家庭大战。建议家长们尊重下面这些基本原则。
首先,态度上要以双赢为目标。
所谓双赢,意思是别非按某一方说的办,而是找到各自的深层愿望,大家都满足,至少部分满足。比如,你觉得玩儿手机毁眼,他说网络游戏帮助人际交往,这时,我们会发现,孩子的玩儿游戏只是交往的手段。那么,下面的讨论重心是找到既不费眼又能和朋友们一起的休息方式。
这就是下一步的操作问题:放弃非黑即白的思维惯性,积极协商。
还是刚才那个例子,周末有半天时间允许外出,家里给一些社交费用,逛商店,看电影,做什么随意。这样是不是也可以让双方都比较满意呢?另外,时间方面,你说二十分钟,他说半小时,那二十五分钟是不是也可以呢?
最后还有一点,足够的耐心。
如果家长认为谈妥了就能一劳永逸,那您想多了!且不说计划本身可能在实施一段时间后需要修改,就按原来讨论的结果,大家能不能坚持执行也是个问题。初次使用这种方式时,孩子会时不时地挑战一下底线,大人有时也会忽略监督。所以,温柔的拉锯就此展开。一旦形成习惯,自然就顺了。
“功夫在诗外”,这种经常发生的冲突一定要在事情出现之前先制定好方案,沟通一致,别到有事儿时吵得家宅翻乱,还未必有效。
重要的是,在我们这样和孩子交流时,正是在示范让他受益一生的管理能力:理智的思考,计划和协调,耐心和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