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多本安妮·埃尔诺“自传式叙述”的作品后,我会脑补关于这个“父亲”的形象,不可或缺,又似乎少了一些存在感。强悍倔强略带粗鲁的母亲,是安妮与这个世界最深刻的纽带;出生底层却天资聪颖的安妮,带着内心深处的自卑感努力学习,实现了跨越阶级...这个家庭中的唯一男性会是怎样的位置?我带着好奇去读这本《一个男人的位置》。
安妮说“我书写他的生活,书写我在青春期时与他之间的距离。虽然这种距离是一种阶级距离,但它又极其特殊,不可言说的,就像爱的分离”。
对于父亲的回忆,也依然从一场葬礼开始,与描写母亲葬礼那种巨大冲击、悲伤绝望的情绪相比,对于父亲是一种克制的情感。安妮开始用笔触去回忆他说过的话、他做过的事、他生命存在的标记;平淡的叙事语气,她尽量将自己的情感压抑在如同潺潺流水般的述说之下,让这个独立生命的本色慢慢显现。
父亲曾经是全镇名列前茅的学生,喜欢绘画,喜欢学习,贫穷使得他被迫辍学务农;之后,战争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父亲被征召入伍;退伍后进入工厂,然后他跟母亲一起开了咖啡店。虽然是一间仅仅能维持温饱的小店,但这是父亲“身份进阶”的缓冲带,他更大的挣脱是勤恳工作,节衣缩食把女儿送到最好的私立学校。父亲会为“我”的跨越阶级而自豪,却依然有着深深的自卑。
我印象很深的是书中提到的三张父亲的照片,第一张是他四十岁时,相片里他带着岁月留下的明显痕迹,样子有些不高兴,胳膊僵硬下垂着,那时他是工人;第二张他接近五十岁,尚属壮年,作为咖啡店的老板,他在照片中自豪地展示着拥有的一切;第三张是“我”十六岁时的一张照片,在照片的下方是父亲为我拍照留下的上半身的影子。我们的回忆会模糊,相片却永远清晰,能唤醒我们对于一个人温热的记忆,带着声音、气味、触觉。
写母亲,写父亲、写自己,这三本书拼凑出安妮·埃尔诺的童年、少年,也映射着那个时代的大背景,这种体验的细腻和描写的深刻也许来自她的身世和经历,带着平视、仰视、俯视的不同视角去观察阶层,比同时代的其他作家更加有血有肉;加之女性视角的细腻,这些对于生命体验的朴素描写才能如此打动人。她说 “这种低级的生活方式属于我们,甚至被认为是一种幸福,但同时也是一种对于我们的生活条件羞辱性的障碍。我想说,幸福与奴役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