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朋友圈分享了一段话——为了改变局面,试着把责任归到自己身上——哪怕只有一会儿也行。
有朋友转载了这段话,说明是深有感触,其实这句话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这是关于如何解决停车难题故事里面的一段话,在这个故事里面还有一段话是这样写的——如果一个人处于问题的位置,却并不能受问题的困扰,那就采取一些行动使他能亲身体验到问题。
是不是看起来很熟悉,或者有些似曾相识,当我在高铁后半程的时候,拿起电子书,正好翻到了这本,看题目的时候,我以为是一本励志的心灵鸡汤,不过开篇的时候就吸引了我,为什么呢?因为这本书居然是讲述如何解决问题的,而且明确的提出了问题就是理想状态和现实的差距这个定义,一名老外的书,居然跟丰田思维如此的接近,如何不能吸引我,或许看来世界大同之思维都是一样的。
第一章通过一个挤电梯的案例,抛出了问题,如何解决?很多人的思维就是直接给出解决方案。这一点跟很多顾问很相似,当然不限于顾问。但是作者话锋一转,接着问道:问题是什么?谁碰到了问题?问题的本质是什么?问题从哪里来?
是不是又开始觉得类似?在很多关于A3的书籍中,在如何定义问题可是下了很大的功夫啊。
对于初出茅庐的问题解决者总在还没有定义好问题的时候就仓促地的给出了解决方案。(这点在如今媒体舆论导向中的乌合之众的倾向有点类似。)不过问题解决者的工作是为别人解决问题。对于想成为问题解决者的人来说,入门的关键在于把单一思维模式切换成多重思维模式,即从能解决一个问题的人道能解决很多问题的人。为了实现这一过程,问题解决者需要继续问:谁碰到了问题,然后回答问题的本质是什么?
这又类似于精益中的5个为什么?但又不完全相同,这还有点类似如何沟通的味道,例如文章分析如果问谁碰到了问题,很多人可能说是乘坐电梯者,但你有没有想过是大楼物业呢?对这样的问题解决策略,印第安人有个专门的说法,叫做穿别人的皮鞋走路,意思就是它会在另一个人的脚上慢慢变得收缩,直到合脚为止,这时候两个人就是同道中人了。
而这本书的名字也来源于书中的故事。
有一条很长的隧道,为了保证安全,道路部门要求司机们进入隧道后开启车灯,因此就在隧道入口前放置了一个标示牌,提醒打开车灯。但是很多人出隧道后,就忘记关掉,因此很多车主都浪费了不少的电量。
面对这个问题,有了如下的思考过程:这个问题是谁的问题,作者罗列了很多,道路负责部门?司机?政府?最后锁定到负责部门,因为在隧道前提示打开车灯,但是出隧道后什么都没做。最后的解决办法是,在出隧道后提示司机,你的灯还亮着吗?
但在开始的时候是如何解决的呢?
如果是白天,而且车灯亮着,那就把车灯关上;
如果是晚上,而且车灯关着,那就把车灯打开;
如果是白天,而且车灯关着,那就让它关着;
如果是晚上,而且车灯亮着,那就让它亮着。
你觉得司机看完了这段话,是不是早已经冲出护栏了呢?
其实我们知道我们永远没有足够的时间把它做好,但我们总有足够的时间重新再做一遍,不过我们应该也不是总有机会把它重来一遍,所以我们必须做的更好。矛盾么?
书中一共20个案例故事,供你选择,你的灯亮着么?若是没有亮着想想这句话,这个世界有两种人,一种人做事,另一种享受荣誉,待在第一种人那里,毕竟竞争小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