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5.6 星期四 多云转小雨
半个多月前的一次课间,突然听到几个小女生在兴致勃勃地朗读儿歌,那劲头别提多讨人喜欢了。仔细望去,原来是围在一起饶有兴趣地读《读读童谣和儿歌》呢。
五月二日这天,我们开始了这本书的共读。今天收假,上午的语文课主要检查这四天的朗读和理解情况。
已经读完的十五首童谣和儿歌里,有的行数多,有的行数少,有的句子长,有的句子短,有的读来特别顺口,有的则像绕口令一样有些拗口。不过,最吸引大家的,还是儿歌本身的趣味性,以及朗朗上口的句子。
与之前的《趣读识写一条龙》相比,《读读童谣和儿歌》更加有故事性和情境感,读着读着,同学们就会背下来了。起先,我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觉得在家里读,如果能够做到认真按要求读正确、读流利、读懂,就很不错了,也不能过多指望能够背诵。
就在读了三首后,忽然看到有两个人竟关起书来背,敏感的神经被触动了一下。于是,停下来的当儿,表扬了这两个同学,并建议大家也可以试着背一背。话一落,不少同学跃跃欲试。紧接着,我们的朗读就变成了大家争相比赛的竞技场。与此同时,我还鼓励大家课间玩耍的时候,也可以边玩边背儿歌,把儿歌融入游戏当中。
当全场被这部分同学掌控的时候,其间还有一些“慢”同学跟不上节奏。他们的问题在哪里?怎么办?
其实,这部分学生之所以跟不上,主要有两种情况:一、在家没有认真读,或压根儿就没有读,所以在课堂上面对的是完全陌生的内容,适应起来自然就得费力气。二、基础太差,拼音不怎么过关,致使朗读非常吃力,既需要花大量时间,还需要有克服困难的决心和耐心。这两“心”不但这些学生缺少,其家长也很缺乏,所以“没有付出,就没有回报”。
对于第一类学生,只要稍微施加一点压力,问题就能解决。最难解决的是第二类情况——因为这样的孩子本身记忆力就不好,加上家长不怎么重视和配合,导致现在和其他同学的距离拉得很远了。不过,允许他们在后面慢一点,却不希望他们几个真的掉队不见。
既然用课堂时间来学习,当然不能仅仅是读就可以了。我得在课堂上做点什么。比如:读背了《种西瓜》,可以进行介绍西瓜的口语交际;读背了《两只蝈蝈吹牛皮》后,可以带着学生进行简单的阅读理解,从词义、句意到儿歌的主题,从儿歌的结构、句子的特点到表达的手法,都可以适当地提一下,让大家脑海里有一个大概的印象。这个模糊的印象,将会成为他们以后学习路上的触发点。
虽然这些童谣和儿歌与本册课本没有多大联系,但也不失为学生积累语言的恰当读本、训练阅读理解能力的好素材。有着浓厚的阅读兴趣做基础,等四册书全部读完以后,我相信同学们的语言能力一定会有一个大的提升。
教学应该是一种什么状态?我认为,应该是充满生机的,是饱含希望的,是积极向上、不断挑战未来的。它不是争分夺秒地刷题、讲题,而是依然书声琅琅、活力四射;不是围着分数打转、脾气越来越不好,而是时不时笑声洋溢;不是整层教学楼沉闷没有朝气,而是我们的孩子越学越有劲、越玩越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