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匆匆》是朱自清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中将空灵而又抽象的时间化为具体的物象阳光,引发出伤时、惜时的感慨。这篇散文写于1922年,当时作者24岁。此前,作者于191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不久便到江苏、浙江一带的中学任教。其间,为了谋生而奔走辗转,很少有时间用于读书,也没有心思创作,生活的奔波和命运的彷徨带给他越来越多的空虚和惆怅。
在教学《匆匆》一文时,我深深地被文中的优美语句所吸引,被作者对时间流逝所表达的无奈和惋惜所感动。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以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和学生平等对话,给学生一个真正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空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经历“读──悟──品──说──再读”这样一个循环渐进的探究过程,从而感受课文的语言美,进而感悟作者的情怀,体会时间的“匆匆”。
一、在读中感悟,积累内化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本文的教学着力引导学生深入读书,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文章的表达方法。在课上,我充分尊重学生的读书体验,注重读中感悟,多次引导学生各抒己见,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理解,让学生在“读、悟、品、说、再读”中体会时间的匆匆流逝及作者的思考,力求使学生在读中体会、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品味,在读中得到升华。让学生在个性化的朗读中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从而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之中,获得与作者相同的情感体验。
二、品词析句,培养语感
在这篇散文的教学中,我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在读中细细品味,如:“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让学生体会这句话运用排比的手法,表明了大自然的荣枯是时间飞逝的痕迹。“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看似在问,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挽留的无奈和对已逝日子的深深留念。让学生多读多想、在读中体会感悟语句的优美、理解的深奥、想象的神奇,在品味中增强语感。
三、感悟写法,读写结合
在阅读教学中,我不仅注意引导学生读进去,还要引导学生读出来,即结合阅读,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因此,在教学本课时,我始终坚持以读为主线,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品味,在读中抒发情感。结合课文仿照作者写法,也写几句有关时间流逝的句子。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不仅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他们的想象能力,而且还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将语文学习和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同时给学生提供了学以致用的机会。
回顾这节课,虽然有一些可取之处,但教学中还存在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如:在品析重点句子“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时,由于时间关系,给学生的思考时间太少,学生没能深入理解句子的含义,就急匆匆的进入下一环节,使得学生的学习浮于表面,没有实效性。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应该多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经历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从而深入地理解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