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养的花自杀了,遗书写到:一生不愁吃穿,唯独缺少阳光和爱。
最近几年,“原生家庭”的话题很火,无论是新闻还是影视剧,总能引起一波又一波的讨论和反思: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到底该扮演怎样的角色?
“你是为我好,但那都是你想的,可是你想过我心里到底想要什么吗?”如果父母之爱中隐藏着强烈的束缚,那样的爱,至多算是一副温柔的枷锁。
很多父母习惯把自己未实现的理想寄托在孩子身上,宣称“一切都是为了你”,但这也在无形中剥夺了孩子做选择的权利,给孩子制造了沉重的情感负担。
好的亲子关系,应该良性循环。对父母来说,要懂孩子的内心,能做到爱之有度;对子女来说,体谅父母的良苦用心,在关爱中自在成长。
所以,有人说,真正聪明的父母,和孩子永远是平等且互相成就的,孩子成长的过程,也是父母成长的过程。
作家纪伯伦曾写下过这样的文字: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他们是出于生命自身的渴望所诞生的孩子。
心理学家阿德勒有句话,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她说:“妈妈把我当成了一个木偶,无论我多努力,她都看不到一点点赞赏,你就相信我一次不可以吗?”
她渴望被信任,被无条件接纳与尊重。但,一切都没有,换来的只是更多的质疑。
有些父母爱的不是孩子,是理想的自己。
父母为什么非要控制孩子的人生?
因为,太多父母并没有把孩子当成一个有独立思想的个体。
而是当成延续自己生命和理想的附属品,一个填满自己缺失安全感的私有物。
有人说:一个真正优秀的父母,从不用道德情感来绑架孩子。
对此我深感认同。
父母无疑是伟大,他们用整个生命去爱孩子,陪伴他走过人生。
但是,陪伴和爱,不是事无巨细地关爱,更不是不顾及边界的横加干涉。
我始终坚定不移的认为父母是伟大,陪伴成长是伟大,放手成全更是一种伟大。
就像作家武志红在《感谢自己的不完美》中说:幸福的家庭,都有一个共同点,家里没有控制欲很强的人。而不幸的家庭,都有一个控制欲很强的人。
不要去控制孩子,不要去太多的干预他们的人生,别把孩子变成一个“妈宝”,别让孩子从小就变麻木,别打着爱的旗号,剥夺孩子该有的情感和经历。
做高级的父母,放手,也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