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在船舶的摇晃中醒来,惊讶的发现雨停了,虽然看不到日出,但乌云中透出一点暖色的光,打在海面上,形成一块块明亮的区域,风一起便闪起一个个光片,有意思极了。
套上外套,在把相机放在阳台的围栏上,用感应器按快门,风浪大到我拿不稳它,也顺道暖一暖手,心醉于这迷人的蓝和闪耀的银粉色时,听到女儿在喊妈妈,小家伙起床啦。
胡先生急忙起来泡牛奶,女儿还是不太满意,嚷着要妈妈,带着撒娇的哭腔。我一进门,女儿便跑出被窝,紧紧的搂着我的脖子,小脸贴在我脸上,“点点想妈妈了嘛!”我回应她,“妈妈也想点点咯。”,然后她又说,:“点点也想爸爸了,我要喝牛奶。”接着钻回被窝,躺着喝起了牛奶。
胡先生被那一句“点点也想爸爸了”击中了甜蜜到忘了刚刚还在抱怨,女儿比较黏妈妈。
这是我们第一次正式带孩子远行,成为父母之后,总想弥补一些遗憾,特别是童年时期没有实现的愿望。希望孩子得到更多的爱,希望孩子享受到更多的优待,希望孩子有更好的人生。于是我们不断的给,不断自以为是的给。
就在只有短短的几天里,我看到了太多抱着美好愿望去旅行去享受的人,以争吵或冷战而结束。
行程中的第二天,我带着女儿找空余的位置坐下来,胡先生负责拿餐具和吃的,服务生问我要牛奶还是橙汁,我接了一杯热的牛奶。
这时一对小夫妻,匆匆走过。女人头上夹着一个立体的小风车,一直转呀转很显眼,怀里抱着一个六个月左右大的孩子,睡着了。男人呢,斜挎着一个包,留了一点小胡子,穿了一件夹克,拉链并没有完全打开,他们一边走一边吵。突然男人加快了步伐,走到前面回头,“我对你一点感情都没有!要不是女儿,早就散了。”女人愣了一下,没有马上回应,走了几步说,“孩子在睡觉,你小声一点。”男人马上回击,“你以为我这点素张(自控力)都没有,脑子没有的人是你。”
胡先生已经坐在对面,他也注意到了这对夫妻,“这话说的有点狠啊。”“嗯,有点过了。”我接过餐盘,“超出底线挽回就很难了。”胡先生补了一句,我点头表示赞同,然后喝了口热牛奶。
都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如果是这样的陪伴,我情愿不要。
巧的是,回程时这对夫妻居然和我们同坐一辆大巴。在中途休息时,大巴司机把门锁了,我们在寒风中等了十多分钟。
那个男人还是同样的穿着,女人的风车依旧在转,他们穿得都有些少,女人似乎穿得更少,跺跺脚又搓搓手,这会孩子是女人的父亲抱着。男人也是喊着冷,先是抱了抱自己的母亲,接着把她的外套脱了下来(双层的),把防风的一层穿在了自己的身上。女人的母亲看到了这一幕,拿下来自己的围巾给女儿围了起来。男人转过身站在女人的旁边,我以为男人为她挡风,结果却说,“你这里风小,让女儿和姥爷站在这儿吧,你过去一点。”
这时车门开了,接着车又开了,我和胡先生轮流抱着睡熟的女儿,也轮流休息着。那个男人和女人最后怎样我并不清楚,我只知道剩下同行的时间里,他们分开坐着,女人和自己的父母,男人和自己的父母,也许后来他们又和好了,也许没有。
如果你总自以为是的付出,对方也会接受到信息,只是和你想要的未必一致,甚至会背道而驰。
其实在陪伴孩子上也是一样。我们总是一边愧疚于陪伴孩子的时间太少,一边又安慰自己高质量的陪伴一小时胜过无用的一整天。可是对于孩子而言,怎样才是高质量的陪伴呢?是陪他读书,如果他不爱呢?是和他玩智力游戏,如果他不爱呢?是带他去旅行,如果他不爱呢?
可是那些自以为是的陪伴还让你自我感觉良好,对他人的育儿方式评头论足,甚至隐隐含恨孩子不亲你,亲那些无用陪伴的人,此刻的你不是自欺欺人么?
当你说出那句超过底线的话时,回击的是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