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的几层意义
1,在很多语言匮乏的人生场景,提供最佳表达方式
登高,羁旅,欢聚,别离时表达你的欣喜,惶恐,忧伤,豪迈
2,提升你对美的感受力
唐诗里岁月柔软、风物沛然。诗里有明月关山,有大漠孤烟。诗里有寒来暑往,春日东风解冻,桃花灼灼;夏日雷雨阵阵,梅子金黄;秋日寒蝉鸣,白露降;冬日温淡酒,待归人……
山川四季浩浩汤汤,足以激活现代人被工具理性、疯狂节奏折腾得麻木的神经。更重要的是,你也许会因此而发现生活中更多也更深刻的美。
3,诗的趣味让你更高级
既可作为谈资,谈资比奢侈品更高级
又可以显示你的有趣和闲情逸致
4,平衡你的思维方式
它与佛学相对立,古汉语的模糊,不适合日常表达,不适合思辨,定义不精确等种种缺陷,在唐诗里全然成为优点
如果说佛学表达的是明确的一个点,非此即彼,是言传,是精确的算法。那唐诗的模糊性表达的是一个意会之义,是框出一个范围,或此或彼,心有灵犀,大音希声,常人往往顾此失彼。
作为平衡的思维艺术,学习佛学,是言传算法的极致,锻炼思辨力,唐诗是精致意会的极致,锻炼感受力。
唐诗意象化,形象思维,是模糊的古汉语最高峰,最适合表达登高、怀古、羁旅、壮心、田园、思慕、聚散、忧愤、感时、隐逸和快意,十一个情绪和场景
现代人的广告就充分利用了形象思维
推理小说吸引一部分人痴迷,但终究只是小众,无法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唐诗让你不再把每个场景工具化
林语堂,诗歌是中国人的宗教
感悟:唐诗让人生充满乐趣
让我们停下来,用唐诗的美来平衡生活中的创伤和压力
唐诗犹如世外桃源,为心灵提供一片栖息之地。
〖1〗登高:
诗和远方
这是杜甫青年时科举失利去泰山旅行,在山脚下写的登高赋诗
登高不仅是物理上的制高点,更是带来了精神上的高级感
登高,以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你熟悉的一切,重新构建时间空间关系,摆脱工具理性思维,距离产生美
诗和远方其实是一回事
诗歌所表达的内容就像你所在的城市里那些熟悉的街道和房子一样,而诗歌语言运用了倒装、比喻、押韵等等修辞技巧,形成一种和现实生活拉开了审美距离的新语言。
胡适的白话文新诗就起不到这种距离美,高级感
今天的很多人之所以把旅行搞得很疲倦,也不觉得有任何审美体验,就是因为不懂得这个道理,没有在时间和空间上让自己和环境拉开足够的审美距离。
旅行的意义
1,摆脱旧环境带来的负面联想
2,摆脱工具意识
这是杜甫晚年所作的登高诗
时间空间之美
杜甫的《登高》不但是登高主题里的千古绝唱,也因为把对称美发挥到了极致,所以成为最有资格代表唐诗最高成就的诗篇。
近体诗是唐朝的新兴诗体,特别讲究对称美和音色美。
杜甫是近体诗领域里用力最勤、成就最高的诗人。
这首《登高》也代表着最典型的登高情调,那是悲从中来不可断绝、百感茫茫不知从何说起的感受。
山西黄河边觀雀楼
前两句代表意象,后两句代表感怀
前两句代表了人们的紧迫感,尤其是流水是时间的代言人,源于孔子所言,逝者如斯夫,不分昼夜
诗歌语言要以形象思维取胜,而调用形象思维,最好的方式莫过于运用意象。
《登鹳雀楼》的主题,是从时不我待的紧迫感里意识到勇猛精进的必要性。
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是对崔颢《黄鹤楼》一诗的回应。李白的登高,因为心境不同,有雄才抱负难以施展的苦闷,意境里就有了“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的郁结。
李白擅长写古体诗,《登金陵凤凰台》却是近体诗里的佳作。诗人很喜欢用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来做对比,以前者的不变反衬后者的易变,以前者的亘古如斯反衬后者的昙花一现。
“走向决定性的时刻”最能体现诗歌的艺术张力,如果浓墨重彩去写“决定性的时刻”本身,就落于下乘了。
《登幽州台歌》语言虽然简单,但那种横亘古今的孤独感仍然可以超越一千多年的时光,打动今天每一个孤独的人。
这是在池州当市长的杜牧与平民张牯登齐山而作
最后两句特别有格局,真正的旷达
哲学家常常有着双重身份,一是与人一起过世俗生活,一面有着旁观者独有的冷静和冷漠
杜牧就有这样的潜质,所以他的一些诗句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会在感动和美丽之外带来额外的教益。
〖2〗怀古:
没有人会凭空怀古,几乎一切怀古都是为了伤今。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对你也不例外。
贾谊的人生成为一个经典的文化符号,意味着盛世与明君之下的怀才不遇,被后世的诗人们不断悼念,寻找超越时空的共鸣。
刘长卿的《长沙过贾谊宅》可以说是历代缅怀贾谊的诗歌中最杰出的一首,以明暗交织的修辞,借他人之酒,浇自己胸中块垒。
王昭君因为特殊的身世和特殊的选择,成为一个经典的文化符号,被历代诗人不断咏叹。
王昭君的不肯自媒使科举时代的知识分子既钦佩又惭愧,很多感怀都是由此而生的。
杜甫的《咏怀古迹》第三首以王昭君为主题,突出了情绪上的怨愤,这正是杜甫诗歌被历代奉为诗歌意识形态最高纲领的最重要缘由:虽然有怨,毕竟无悔。
科举时代里的读书人特别能从王昭君的命运里得到共鸣,所以唐朝诗人怀古咏史,昭君出塞是一个热点题目。
诗人对国家的和亲政策通常都持批判态度,比如戎昱的名句“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还有胡曾的名句“当时已有吹毛剑,何事无人杀奉春”;
但是对汉武帝这样雄才大略的君主通常也持批判态度,比如杜牧的诗句“玩兵师汉武,回手倒干将”。发议论永远比实干容易。
南京,吴东晋宋梁齐陈,六朝金粉之地
“秦淮河”这三个字,经过历代读书人的层层积累,已经不再是一条普通河流的名字,而成为一个文化语码,寄托着诗人们的哀思和共鸣。
杜牧的《泊秦淮》是怀古诗的典范,只抓拍而不议论,这就是“不着一字而尽得风流”的境界。
正因为诗人不议论、不表态,读者才可以从各种角度做出各种理解,所以这样的诗可以说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完成的。
刘邦与项羽,一个是平民,是流氓无赖,一个是楚国贵族后裔
但手段与目的,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这两个人是最好的佐证
刘邦目的单一,就是为了建功立业,为了利,而项羽既要建功还要复仇,目标冲突,导致内心纠结
高贵的操守只存在于遥远的历史和古代圣贤留下的书本里。而那些熟读历史书和圣贤书的当代精英,早已经在心底最深处主动发生了知与行的分裂,变成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高贵的死亡不但得不到呼应,甚至得不到同情。
只问原则、不计成败的贵族精神,同样也是古老的儒家精神,随着社会结构的变迁,逐渐让人只愿缅怀却不愿效法。
每一位诗人看待历史,难免会用当下的视角来理解历史。所以,不同的时局,不同的境遇,总会导致不同的解读。
白居易怀念盛唐,歌颂唐玄宗,睁眼说瞎话,一上来就乱说。
可见文人怀古都是从自己立场出发,主观抒情
〖3〗,壮心:
侠客:文明与自然的折中
特征: 报答知己,不拘小节,快意恩仇,淡泊名利,重义轻生
依附于恩主,
荆柯,要离,
萧峰
羚羊挂角,无迹可寻
于平淡中见真才!
感时:孔子,逝者如斯夫,不分昼夜
一个梗
一个语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