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阅读别人的文章时,为什么有的文章杂乱无章、不知所云,读者看的抓耳挠腮、不忍直视;有的文章结构规整、观点明确,读起来酣畅淋漓、醍醐灌顶。
区别就在于文章有无清晰的逻辑和完整的结构。
有了逻辑结构,即使文章再长,内容再多,读者都能轻易的顺着文章脉络找到文章的主旨,读懂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但逻辑结构混乱,文章再短,读者就会像看天书一样,令人费解。
天下文章千千万,常见的文章结构无非四种,总分总式、并列式(清单式)、递进式、SCQA式。
✅总分总式,也叫三段式,是我们写作最常用的结构,也是最符合读者阅读习惯的。开头阐述主题,提出总论点。中间部分提出多个可以论证总论点的分论点,一般3个为宜。最后首尾呼应,升华主题。
✅并列式(清单式)。每个观点都是并列独立的,没有轻重、没有先后,共同服务主题。这种结构是最简单的,也是最保险的。
✅递进结构。这个结构有点难,比较考验写作者思考的深度和对文章布局的把控。几个观点之间是层层深入,有轻重和先后之分,所以必须先理清各观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如果顺序颠倒了,读者就看不懂了。
✅SCQA或SQA式,这种模式常见于干货文。陈述情景、分析冲突、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类文章容易犯两个毛病,一个是分析原因不够深入或者分析的不正确;第二个是提出的解决措施假大空、大路货,没有针对性。所以这种模式的文章最好要有权威理论做支持,且表明研究理论的出处,来增加文章的可信度。
写文章就像一组俄罗斯套娃,每一个套娃都是必须是一个完整的结构,每一个套娃都可以是不同的结构类型。结构越丰富,文章内容就更饱满、更具可读性,套娃也就更美观。
比如总分总结构中分的部分
❗️一是可以采用并列式,这也是自媒体文章常见的结构组合。分别举出三个故事来佐证总论点。
❗️二是可以采用递进式,剥洋葱式层层深入直达主旨。
❗️三是可以采用SCQA方式,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四是还可以套一层总分总结构,提出一个佐证总论点的分论点,然后举例子说明,最后在做一个分论点的总结。
需要强调的是,所有的分论点和论据都必须紧密围绕总论点来论述,不能偏题跑题。为了文章内容更加丰富,更有说服力,论点可以采用正反对比结合的方式,举正面成功的例子也要有反面失败的例子。
下面用一篇十点读书爆款文章《23岁女孩深夜跳车死亡,真相曝光,看完后一声叹息》来做拆解举例。
首先这个选题本身就是当前热点,写的是长沙货拉拉乘客身亡事件,一个花季少女的公共安全事件本来就是大家非常关注的。但是这篇文章并没有从事件孰是孰非的大众聚焦的角度来分析阐述,而是另辟蹊径以情绪为切入点进行结构布局,仅把货拉拉乘客身亡事件作为其中的一个案例,引出自己的观点,这个角度跳出了表层对事件的纠缠,而给出了更深入的思考和有价值的借鉴。
文章的标题也是很经典的爆款标题,包含热点,数字、故事、引发读者悬念、共情等方法都在寥寥的21个字中体现出来,吸引读者点开阅读。(如何取爆款标题的10种方法请参照前文。)
下面重点来拆解文章的结构。
文章一共分三部分,使用的是并列结构,没有先后和轻重之分,只是因为货拉拉事件是当下热点所以放在了第一个。并列的三个部分都是紧密围绕情绪影响事实判断的中心思想。
第一部分主要讲了长沙货拉拉乘客身亡事件的始末,司机是为了多赚钱,乘客是为了多省钱,结果因为沟通不畅,结果一个背上一条人命,一个失去一条人命。论点结论就是不要用情绪去判定一件事情,否则教训惨痛。
第二部用了毕淑敏在西藏路上因为同情搭载了一个可怜人,又将可怜之人误以为是贼加以防备,故事的结尾大反转,原来那可怜人不但没有偷东西,还用生命守护了她的行李。论点结论就是我们总习惯基于自己内心的情绪做判断,但结果通常与事实和证据不符。
第三部分整体是一个分总结构。首先用了苏格拉底在课程让同学们闻假苹果的故事,说明人受情绪的引导会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然后又用了四个世界名人的经典问题说明被情绪先入为主很难做出客观的判断。最后又列举了一些生活中的案例,说明带着情绪看问题会忽略真相。本段的总结论就是要放下情绪看问题才能看真实。
文章结构如同人的骨架,必须先把骨架搭稳固完整了,才能填充血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