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8月~2006年4月,我在北京。
那时自己在一家杂志社任职,每个月负责出两期期刊,当然还有一些临时性额外性任务,例如增刊,例如年度调查报告等。
在一起工作的共有六名同事,一名是大老板,一般不从事具体的文字工作,只负责外部公关和最后定刊,真正负责具体工作的实际是我和其他五名同事。
五名同事中有两位40后,属于资深前辈,一位曾经任职于中国食品工业协会,一位长期在食品厂工作,退休后来到杂志社发挥余热。
先讲讲陈工往事。陈工最初在食品厂工作,后来企业经营状况不好,他既懂技术又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因此加入了中国食品工业协会。
在协会期间,陈工进一步拓展自己的人际关系,与许多企业的领导都能切磋专业技术市场知识。陈工大长脸,凸眼睛,头发稀疏,颜值不高,但学富五车。
有一次我们一起吃橘子,年轻同事们剥开橘子后都在撕扯橘瓣上缠绕的白色经络,这时陈工发话了:“小年轻们,你们这么吃可就不对了,这个橘络,有清热去火之功效,单吃橘肉可会上火的,所以橘肉和橘络要一起吃才对。”
那是我第一次听到橘络的概念,原来这些丝丝缕缕的白色脉络还有学名,称为橘络。这时我们的一名小编辑女生呵呵呵地笑起来了:“陈工就是专业,啥都能知道的一清二楚!”紧跟着竖起了大拇指。我内心也不由得对陈工多一份敬重。
陈工是个心细的人,对于什么事都喜欢深究内里。2005年他乔迁新居,为了买到真材实料的家具,他曾深入研究了三个多月实木家具,最终才把家具买回家。他的这种精神真是值得我学习,可惜我一直也没真正学到皮毛,更别说精髓。
陈工和我们一起工作时六十多岁,已有些许白发,那时他退休金一个月三四千,在杂志社月收入有万八千的样子,可能不算金领也能沾边了吧。
陈工是老北京人,又比较资深,因此我们对他有一些景仰,又有一点隔阂,觉得是处于两个世界的人。
另一位40后来自湖北黄石,我们尊称为高工。高工属于技术人员,长期在食品厂工作,杂志社专业性文章需要专业人员把关,高工就不远千里来到了杂志社。
按说有陈工在为什么不让陈工把关?因为陈工最大的优势在人力资源,因此他把大量的工作精力放在了广告创收方面,在专业性文章方面自然精力不及。
高工作为工厂退休人员,待遇与陈工比差了一大截,因此没有陈工的优越感,我们的距离就近了一点点。
坊间有句话形容湖北人,“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意在言说湖北人特别精明。工作后我曾接触过五六位湖北人,聪明自不待言,但是高工属于聪明而不外显的那种。
高工工作非常认真,对于专业性稿子必一字一句深究有无谬误。还好专业性稿子在期刊中所占比重不大,否则高工的老花眼必得加重几分。
高工颜值很高,白白净净的皮肤,瓜子脸,笑起来还有两个酒窝,60多岁的年纪活成了40多岁的样子,真是谦谦君子之风。我们有专业问题一般请教高工,打扰陈工的少一点。
2006年春节过后,高工从老家回来,给我们带回来一点黄石烧饼。高工讲是黄石特产,烧饼的味道已经忘了,但是高工带烧饼这件事我倒是记下了。
今天看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忽然想到了自己在北京的日子。其实每年自己都会在北京驻足,只是从来没有梳理和北京千丝万缕的关系。
北京啊,北京,你是多少人心中的梦想,又让多少人无奈中离你远去。(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