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觉这回事就很蹊跷。
一方面大佬跳出来呼吁:年轻人不要睡懒觉,不要熬夜。你看我,60岁的老汉,每天睡觉不超过4个小时,精力充沛,事业倍棒。
这就很容易给不知底细的年轻人带来误解,认为成功的人还勤奋,看我们,一天睡不够8小时就心情烦躁,一天报废,要成功就力争上游,首先得睡眠少。
据说人的年岁增长后,睡眠也会跟着减少。
这里就忍不住猜想,是不是大佬因为年纪老?
有科学研究又说,人分两种类型。
一种是猫头鹰型,要晚睡晚起睡得长,一种是百灵鸟型,早睡早起睡得好。
现在流行的理论是睡眠周期,一个周期是90分钟,要睡够快速眼动期(REM)和非快速眼动期(non-REM)几个周期,起睡周期是保证4个,换算下来差不多是6个小时。
周期来临赶紧睡觉,如果错过一个周期没入睡,那么就要再等90分钟……等着等着,夜也就往深里去了。
有朋友和我讲失眠,说是整晚睡不着。
我脑补的画面是如墨的静谧夜色里,这个错过周期的人睁着两只晶亮的眼睛,狂躁、孤独、抑郁……复杂情绪也如潮。
如果要抵抗得比拼意志力,意志力比拼需要充足的睡眠,失眠的人就这样陷入一种死循环,成为狗追尾巴的恼人游戏。
世界的不公平就在这,在大佬天生携带“少眠”基因,注定成功时,另一群不成功的人在苦苦寻找丢失的睡眠,痛苦的直哼哼。
我没有失眠的困扰,只是23年的冬天开始,会早醒,每日凌晨3点、4点会自然醒来,毫无征兆。这就把我扯进凭意志力的游戏。
惯常我的做法是盘算下距离7点20的时间,闭着眼睛假装睡觉。
偶尔能心静如水,心的小手无可抓挠时百无聊赖也就乖乖投降,再次沉沉睡去;偶尔会焦躁,呼吸声中能听到时间的脚步哒哒小跑,心想明天状态要泡汤,只能靠咖啡撑着精气神,活跃着该干嘛干嘛。
这不算失眠,想不通原因只好当作失眠医。
网上搜一下,现在比较流行的是白噪音催眠,风过树林的沙沙声,海浪吹刷沙滩声,淅淅沥沥的雨滴声……单调重复轻柔的声音一遍遍洗刷,脑电波反复捕捉不到有意义的信号就难免倦怠,困意也就袭来,可以顺势滑入梦乡。
很多人讲下雨天好睡,这是因为白噪音也是因为雨天富足的负离子。
我对这个没感受,一时间寻不到睡意时,声音低沉的播客,或者ai读书的机械音,对我都很催眠,听着听着,耳边的声音就会逐渐缥缈,先变成一条线,接着缓缓淡出,在脑海完全隐去,我不知不觉沉入酣眠的深海区。
然后是酒精、电子阅读。酒精在第一夜时是有效的,比较灵活的身体适应能力,身体会很快适应酒精,不用一周,微醺的量就不够微醺。
细究起来,酒精带来的是昏沉的,睡不真切的疑似昏迷。因为量少,第二天倒是没有疲惫恶心的副作用,因此染上酒瘾就创造了另一个麻烦,算得不偿失。
电子阅读呢,抱着手机陪夜狂熬,莹莹蓝光让褪黑素退退退,大脑不由自主地清醒和兴奋。比起来,不如纸质书效果好。
网友推荐的方法还有按摩,看朝阳等等,当然还有人工补充褪黑素。
想想,按摩应该是舒服的,全身松络,暄软如瘫,正好睡觉。
还有看朝阳,原理是人体有内置的生物钟,滴滴答答的早出夜归,早上的晨光让激素澎湃,到晚上“ding”一声,像是按下缓慢谢幕的按键,睡眠也就悠悠降临。难点在于生活的地区是在成都,盆地里一年到头难得见日,更难得日头在早7点爬上窗帘,揭开新一天的眼帘。
褪黑素也有想过,中人的体质难免会有“是药三分毒”的联想,另外听说服用后会口干舌燥,这滋味应该不妙。
至此,有怀疑是年岁。
这就不免怀旧。
想想最酣畅的睡眠仍是在大北方,外面飕飕的北风吹,寒气从窗缝门边沁润到屋里,把屋里和外面渲染地一样清冷。
床上的人把两床5/6斤的棉被裹成空着的老北京鸡肉卷,一头折上,一头空起,人哧溜滑进去填上空洞,烹一个熟美无梦的好觉。身上叠盖的厚被褥沉甸甸地压着,温暖稳妥,不觉其重,只觉安然。
经过不太重视的抗争后,我心境平和的随机应变,认为不如干脆调整作息时间,从猫头鹰变宝灵鸟,晚睡晚起调成早睡早醒,夜里少活跃,晨起阅冥跑。
春天也来了,如此刚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