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已;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解:有子说:“一个人的为人,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却喜欢作乱犯上,这种人是很少见的;而不喜欢作乱犯上却喜欢造反,这种人从来没有过。君子专注于做人的根本,这个根本树立了,就会悟生出道义。孝悌,就是仁的根本吧?”
有子:有子是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四十三岁。《论语》中一般称孔子的学生称字,唯独曾参和有若称“子”冉有何闵子膺偶尔称子。有若在孔子去世后曾一度为孔门弟子所尊重。曾请他上堂讲课。
孝弟:孝,孝顺。弟,同悌。弟弟对兄长尊敬。
反思:前文我们说孔子所做的学问是如何为人处事,那么承接最前面老师高远的总括,马上又请出了孔子的助教——有子,有子摆出了孝悌,这个贯穿中华几千年传统之根本的话题,也正是孝悌,让我把自己放在天平上衡量时总觉得对不住父母,对父母亏欠的太多,父母对子女的爱,无微不至,一针一线。而身为独生子,却对父母回馈的太少,理解的太少,忍让的太少。其实父母也不期望我们多么的大富大贵,而是希望看到子女能过着幸福健康的生活就够了。我们要做的也都是分内应该做的事:凭自己的能力尽孝,嘘寒问暖,从父母的年代、经历出发的换位思考;把父母的事放在心上,把父母的痛楚看在眼里,让父母的笑容挂在脸上。。。
其实就这么简单!
现在社会崇尚自由,但独立的思想空间不等于冲撞父母的期望,所谓孝悌有道,我们仍然可以用很多中庸的方法平衡与父母的关系,使之融洽。
再一点,中国人谈孝:“父慈子孝”为孝,是相互的,父亲对儿子慈爱,儿子反过来来爱父亲就是孝。“兄友弟恭”为悌,也是相互的,哥哥对弟弟友善爱护,弟弟回过头来对兄长恭敬就是悌。阿张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但是没有兄弟姐妹,我反思真是不养儿不知父母恩啊,当父母的,这种无微不至,无所不在的关爱,是上苍创造人性的鬼斧神工。也由此我更能深刻的体悟到孝悌在做人方面的重要,我怎么做的,孩子小的时候就会模仿,等孩子长大了自然也就会去体悟!所以我们千万别忙着拿道德的镜子照长辈,照晚辈,照别人,而是更有必要时时照照自己,从自我做起的去反思孝悌带给我们人生感悟的提高!我们老一辈的优良传统啊,不能丢,为了下一代和民族仁孝的魂,不能丢。
有个说法说是“天下无不是的父母。”这就是有问题的,怎么会没有不对的父母呢,你怎么做的,对自己的孩子,对自己的长辈是不是有仁爱之心,直接就影响了自己的晚辈。所以这个说法不是孔孟的思想,而是别人借用孔孟的帽子乱说的,批孔要打倒孔家店,罪状之一就有孝悌,主要以尊君之由,骂孔子帮助专制的皇帝,实在是冤枉,后续我们会展开来讲。
孝悌是中国文化的精神,仁孝是孔子学问的基本所在,是仁的根本,也是人的根本。“仁”是孔子思想的最高境界,《论语》中会在第四章《里仁》中讲解。阿张打算找几个特别安静的夜单独写一篇我反思的仁,既然是圣人的最高境界,必定反思起来是很有难度的,也需要不停的去反思,去体悟!
接着说,这个悌,就包括了兄弟姐妹之间的感情,延展而来到自己的朋友及围绕在自己身边的人。我们中国自古以来有五伦“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尤其像八零后这一代很多是独生子女,加上朋友这一伦显得就更有道理了,生活中的许多时候,心里有话有痛苦却没法说出来,上不能对父母讲,下不能对妻儿说。这时候就会找朋友诉说,或求教也好,或安慰也罢,都是一种莫大的助力。
所以我说:
人生得三五好友,足矣!
得一知己,则为三生有幸!
说到这不知朋友们是否在生活中接触过不孝顺,对兄弟姐妹不关爱的人呢?而这种人往往都会人伦差一些,私心重一些,容易陷于纷争之中,在此提醒交朋友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观察这个人的孝悌之道,由此帮助判断一下这个人是不是一个可以交心的人。古代朝廷用人,要先考察这个人家庭履历,是不是孝悌,而现在的公司单位招聘倒是把这个全扔了,殊不知能力价值和人格价值并不一定是统一存在的!
在我们中国,文化的情感力量是巨大的,几千年来我们基于情义建筑了极其深厚的文化基石。有些情理上的判定,包括一些词汇啊办事方法等往往让老外觉得云里雾里的。这些其实都是几千年来沉淀下来的人文深度,有好处当然也有坏处,这个大家都多少了解一些。
总体而言,一个在情感氛围极浓的社会中表现为孝悌的人,绝对是有做事框架的,是有准则,不会出格的。
所以有子这里说的推至今日可以总结为:“一个人有没有学问,就看他能不能对父母孝顺,对兄弟姐妹、朋友及围绕在他身边的人有爱心。具备这种行为准则的人是有道义的,有分寸的,不会去作奸犯科,有害于社会。我们做学问也就是要建立这个本。这种人格的根本,内心的修养能让我们获得真性情,获得至纯至真至爱的生活!而这种人格也正是处于仁这个境界的根本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