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尔扎克的这部《欧也妮·葛朗台》是围绕一个小城的一个家庭展开,葛朗台的家庭过着小葡萄园主的普通生活,从外在来看与破落贫寒的小城相符相宜。葛朗台先生孜孜不倦的经营着葡萄园的生意,衣着简单的妻女忙忙碌碌做着家务,破旧衰败的房屋到处显露着贫穷。寒气已来暖气未到的冰冷,寒酸的标配饮食,处处显示出一个普通家庭的生活,从购买力方面来讲,甚至是略显穷苦。而这个家庭的真实经济情况则是富甲一方,小城里人人都知道他很富有,但谁都不清楚他的富裕程度。他的财富,在人们的心中只是一个无法确定数额的概念,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经手运作的人知晓,而这寥寥数人也是这一座小城里有身份地位之人,而他们却围绕在葛朗台的身边效力,企图攀上一段姻缘,为的则是他的财富。这样一个财富与生活大相径庭的家庭就是一个守财奴创造的。葛朗台的侄子查理的到来,一个巴黎财富下生活的公子,穿衣用品考究,对于物质信手拈来不计成本的享用,更突显了他们这种生活的可悲。
财富在生活中很重要,但更总要的是我们对待财富的态度。聚敛财富,做的好是经商,做的不好就钻了牛角尖,成了守财奴,所以把握一个度很重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标准,所以一定要选一种适合自己的。有一种人,他的快乐源自金钱,看着堆砌在屋角的黄金就高兴,数着记载着财富的各种票据就快乐,而这种快乐是无法替代的。消费带来的物质上的享受理所应当被视为财富积累的对立面,这让他们无法忍受,葛朗台就是这样一种人。他的财富观念,即是金钱第一,情感及其他均为次要。他为了财富,让家庭生活环境冷冰冰的没有温度;为了财富,可以牺牲女儿的爱情;为了财富,送了妻子的性命;为了财富,在妻子死后,利用女儿的无知,让其放弃了对母亲财富的继承;为了财富,耗尽了他最后一丝生命。因为财富,不顾血缘弟弟生命的嘱托,将侄子用很少的金钱打发出去;因为财富,将女儿禁足在房内,只有水和面包; 因为财富,不顾道义,不要底线的聚敛着别人的财富。即便这是商业本质,但空留一世的骂名,不禁令人叹然。
葛朗台在对金钱的态度上被人批判,但却在创造金钱的能力上令人刮目相看。这个名不经传、土里土气的老头,拥有一颗睿智的头脑,他把所有的智慧都奉献给了金钱。葛朗台的生活的一个重要的场所是他独处的房间,房间里通向一个只有他一人可以进入的神秘所在,那里储藏着他所有的财富,有房契、地契、票据、黄金等等,他在那里用多余睡眠的时间计算、思考、谋划,或者清点财产。细数他的经商历程,除了葡萄园老本业外,他能够精确的计算出酒桶的使用数量,在最恰当的时候购买酒桶、出售葡萄酒,分析市场行情,在低价中入手,在高价中出手;眼光独到,在最恰当的时机购置资产,并合理利用;在最好的行情下抛售大量的黄金取得债券;利用弟弟的破产案将财富的触角伸向巴黎,利用时间获得最大的利益。可谓步步经营,用精明的头脑,锐利的眼光,并借助身边的资源不断的经营着自己的财富,很好的诠释了“钱生钱,利滚利”。除此之外,他的经商之道也令人赞叹,在谈判交易中,用结巴和耳聋,在不暴露自己意图的基础上,最大程度的榨取他人的想法,可叹那些一心贪图其钱财而屈身于他之下的人,竟然没有看透他的手段。
葛朗台的女儿欧也妮,这个巨额财富的继承者,对待财富的态度又是如何呢。我认为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不知财富为何物。家庭的生活方式以及她的生活习惯,让她的生活脱离了钱财,她不知财富有什么用;第二个阶段,查理的到来,爱情的出现,让她看到,富有的堂弟一夕间失去父亲、一贫如洗,所爱之人的需求也让她懂得了财富的用途,同时在父亲的吝啬中,被财富所伤,痛恨财富;第三个阶段,父亲去世,她继承了巨额遗产,在可以任意自由支配财富时,金钱于她而言却只是个数字,她在父亲的影响下养成的生活习惯没有因财富而改变,依旧过着拮据的生活,只有偶尔的慈善能够让她意识到财富带给生活的改变。生活的另一个变化则是更多的人因觊觎她的财富而试图得到她,在那个女子需要婚姻的社会,她进入了一段没有爱情的婚姻,财富又何尝不是一个噩梦。
关于财富,除了葛朗台对于情感的淡漠,本书中我认为还有一个重要的层面,那就是金钱对人性的腐蚀,正是如此才导致了查理的堕落。可以说他与葛朗台是财富的两个方面,葛朗台是守财,而他是追逐,不计一切手段的追求。文中有个段落质疑、批判了查理对父亲的情感。作者言语中透露出面对父亲的离世,查理的悲痛不见得完全因为对父亲浓烈的情感,也许只是对财富的眷恋。父亲用从不拒绝的财富关于财富,除了葛朗台对于情感的淡漠,本书中我认为还有一个重要的层面,那就是金钱对人性的腐蚀,正是如此才导致了查理的堕落。可以说他与葛朗台是财富的两个方面,葛朗台是守财,而他是追逐,不计一切手段的追求。文中有个段落质疑、批判了查理对父亲的情感。作者言语中透露出面对父亲的离世,查理的悲痛不见得完全因为对父亲浓烈的情感,也许只是对财富的眷恋。父亲用从不拒绝的财富养育了他,让他所有的生活依赖于父亲的财富,失去父亲,也意味着失去父亲带给他的富足生活。虽然他口中声称财富和他没有关系,但财富的影响却是间接的,父亲用挥金如土换来了他的孝心,在我的理解中更倾向于这一个观点,他本性如此,才会在印度赚钱后的富足生活中那么奢靡,忘记了曾经真心爱过的欧也妮。我不否认他对欧也妮的情感,那时的他年轻,还没有独立的享受过财富的得到与流失,没有成型的对财富的观念,所以他来到欧也妮身边时是带着一颗纯洁的灵魂,爱上她是发于真心的。也许最初他存有不良私心,想借助欧也妮的爱情得到葛朗台家的财富,但后来他被欧也妮的真挚的情感触动了,心被质朴的环境感染,让心底最真的感情流露。有时候我们的选择,尤其是更贴近心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基于环境。在那个时候他爱上了那个人,爱上了那个环境,这在后文也有印证,如果不真心爱的话,时隔多年,他不会还那么清晰的那些美好岁月的心情与环境。他最后的一封信虽然无情,但也足够令人欣慰,因为他记得欧也妮记得的一切。
但即便如此,他确实还是变了。他成长的环境在他的思想中埋下了一种思维模式,并在他拥有财富后的生活环境中被激活。在交际中的教育,在社会污浊中的磨砺,都促使了他的选择,最终背叛爱情,迎接一个有未来、有名分的生活。他所说的欧也妮没有文化,没有教育背景,没有共同的生活习惯,只不过是为熄灭曾经美好爱情的借口罢了。人都有可塑性或者易变性,有些人在经过一些事情后会性情大变。但这变也是基于前面所有的基础。人的性情就如同积沙,没有下就没有上。如果没有过去、教育、环境以及人,所谓的重大的事情变故就不见得会导致那个结果。有些人不愿谈过去,觉得过去的他不符合现在他的的身份、或者给人的印象,但我们过去是什么样,蠢也好,笨也好,没有这些,我们也不会变成今天的样子。我不喜欢人们说这个人怎么这个样子,他以前怎么怎么样。这么说的人太无视时间了,在时间的魔法下,人变成什么样都是应该的,当然只有自己才懂得魔法生效的那一刻。我们能够做的也只是让一个当下自己认可的观念来支撑适合自己的一个个选择。
生活存在不可预知的偶然性,意外灾难是单一的偶然性,而所谓的命中注定也是一系列偶然性的结果,生活无常。以我们现在对财富的理解去看,会发现那么精明的葛朗台却没有意识到这种无常。他将所有的财富隐藏在自己的世界,连妻子女儿也不知,最后迫不得已的时候才去教导女儿管理财富。他就没想过那么多财富不清不楚全挂在自己身上,万一自己遇到了无常,他最爱的财富的命运会怎么样。由此可见,葛朗台太短视了,只顾眼前,而只顾眼前更容易守财,他的财富观里没有明天,不然也不会在临死的时候为了金子的十字架耗费最后一丝精力,而我们现在提倡的理财观是为了明天的享受做一些无伤大雅的吝啬。
谈过金钱,能够与金钱抗衡的莫过于情感,感情可以打败一切的世俗的污浊。本书中作者在葛朗台和查理财富的对立面为我们展现了一种最纯净的情感,那就是葛朗台的女儿欧也妮对查理的爱情。但我认为她俗被世人誉为纯洁、高尚的灵魂,有一些原因源自不通世、不谙世事。她在这座远离奢华城市的偏僻贫穷小城,又身在吝啬父亲为她创造的封闭生活环境,除了母亲、仆人之外,再无其他交际,这一切都让她免于社会污浊以及金钱的浸染。而她最后为背叛爱情、一心追逐名利的堂弟付清了叔父的欠款,确实令人敬重,她没有因对方的不爱而心生恨意,反而去成全她所爱之人的追求。别人看到的都是她外在的挥金,却不知她一直的追求从不在财富,而是情感,她是葛朗台的另一面,葛朗台视金钱为生命的所有,正是他这种极端的态度反而成就了欧也妮,她看到了父亲的生活,知道那不是她想要的生活,她父亲的无情催生了她的多情,所以她是为了情感而生存的,母亲,爱人,父亲,到最后的信仰,都是内心情感的追求。
作者将故事场景设定在乡村,很容易触及本性,用巴黎城的浮华,则更显出了强烈的对比效果。我们因为一个偏远、穷困、闭塞的小城很容易就理解了葛朗台的守财奴生活,若这个故事发生在奢华的城市应该更有批判性,能够在光怪陆离的城市中触及实质的都是洞明之人。我不习惯去了解时代背景,毕竟一切背景都是以现代的眼光去看,完全契合时代的作品只是历史的一个侧影,文字最大的敌人是时间。所有能够触及本性的,无论是人之本性,财之本性,情之本性,都更容易跨越时间的侵蚀,而得以流传下去。
生活是一种样子,思考中的生活则是另一番模样,往往经过思考得到的要比实际经历中得到的更多。就像拍摄橡胶照,我们在生活中摸爬滚打,历经风雨,只不过是短时的情感波动,就像拍了一张张定格的照片,而深入暗房,更能体会到当时未曾深究的思维扩散。人们总说亲身经历是真实的,但深入回想的时候才是直达内心的真实。所以有时不妨让心静一静,用一段空白的时间去看清我们最不懂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