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严肃一点,我们谈谈《二十二》。谈谈历史,谈谈主义。
如果不看电影介绍,我根本不知道《二十二》是怎样一部影片。当朋友跟我说他晚上要去看《二十二》的时候,我根本不知道他说的是啥。因为当时他微信发来的文字里,二十二并没有加上书名号。我只是两眼发蒙。
因为无知,所以学习。于是网上查了一下,带着对历史的尊重,我决定一个人去电影院。因为在我心里这样的影片是不适合结伴去看的,我们需要的是凝视与肃静,敬畏与思考。
《二十二》,由郭柯执导,是一部反映日军侵华期间“慰安妇”幸存者生存状态的纪录片,由二十二位“慰安妇”参与拍摄。而片名“二十二”,是在2014年纪录片开拍时,中国内地幸存的日军慰安制度性暴力受害女性的人数。但截止到公映,幸存者只剩9人。
8月14日是第五个世界“慰安妇”纪念日,该片也于2017年8月14日在中国内地公映。如果不是这部纪念电影,相信国人甚少会关注“慰安妇”这一历史现象,也甚少会关注8月14日这一天。
作为我国第一部获得公映许可的“慰安妇”题材纪录电影,《二十二》上映几天来引发极大的关注。8月14日上映时,纪录片《二十二》的全国排片只有1%,到昨天这个数字已攀升至10%,其上座率仅次于爆款《战狼2》。
我想这是一个好现象。这被业内视为“纪录片的票房奇迹”。过去,以“小众”甚至“没人看”为标签的纪录片很难成为市场主流,目前票房最高的纪录片是陆川的《我们诞生在中国》,票房6500万。以《二十二》目前的市场情况,打破纪录已毫无疑问,或将成为国内首部票房过亿的纪录片。
我本人也一直是个追求小众的人,无论是音乐,书籍,还是电影。因为我一直相信艺术看的是它的价值,而不是在乎它到底是主流还是地下。所以当这样一部非商业小众性质的纪录片成为黑马的时候,我内心难掩激动的为它喝彩。
在这个浮躁而利益至上的年代,拍一部一点商业化元素都不带的电影无疑是在自杀。但现在来看,不管是出于对日本人的“世仇情怀”还是对受害者的同情和关注,亦或者是对历史的正视与思考,电影迎来了票房也引来了国人的关注。
这样的结果也远远超出了导演郭柯的预期,作为一步“众筹”的电影,他曾说“上映”是个奇迹。为了电影,导演郭柯不惜抵押家乡房子。跟亿万元投资的大片相比,《二十二》只有400万的成本,可就连这样超小制作的电影,导演却还缺100万的经费。最后由演员张歆艺自掏腰包借给导演,并写信给冯小刚导演请求支持。这着实令人感动。
而为了让更多人能够更好的走近影院欣赏这部诚挚之作,该片已启动长线放映,呼吁人们在感受电影平实镜头所带来的感动的同时,关注“慰安妇”老人群体生活现状,并再一次向全世界宣示了中国人不忘战争伤痛、坚决铭记历史的态度。
郭柯曾说,希望至少20万人次走进电影院。20万,是公开历史资料里中国大陆的“慰安妇”制度受害女性的数量。从二十万到二十二到九,面对这个数字,我们是如此心痛。而这一数字,还会渐渐递减,直到为零。
该片以2014年中国内地幸存的22位“慰安妇”的遭遇作为大背景,以个别老人和长期关爱她们的个体人员的口述,串联展现出她们的生活现状。全片无解说、无历史画面,音乐仅片尾响起,旨在尽量客观记录。
而作为观众,正是这种客观记录,让我感到震撼。老人吃饭的样子,老人眼角流的泪,老人唱歌的神态,种种镜头,让我心痛。
当我看到幸存者韦绍兰老人和她的“日本儿子”的时,而儿子正因为是日本人的身份,所以一生没有娶到老婆。儿子说话的表情,至今印在我脑海。
这是一部靠真实制胜的电影。没有夸张的描写与冲突,有的就是日常和讲述。事实上, 《二十二》不是一部贩卖磨难和眼泪的电影,电影中没有历史的大风大浪,也没有刻意设计的情节,只有这22位老人大段大段乏味的日常生活。
张歆艺如此评价此片,“在纪录片里,我能很真切地感受到导演的隐忍和克制,非常客观不带任何强烈情绪的记录。该片并不是用所谓的镜头语言、高超特技去讲故事,只是实实在在的记录一段历史,不该被遗忘的历史。“
你甚至会觉得影片的拍摄技巧略显粗糙,整部影片安静到每一个人都可以听到自然的声音。不刻意煽动仇怨,质朴平和的态度另有一种引人动容的力量。
该片通过与老人的深入交流,用客观的镜头,将历史的碎片打捞起来。除了让观众了解慰安妇不幸的遭遇外,影片还通过诸多当事人以及身边人的叙述,让一个个形象更加丰满鲜活。
虽说聚焦已经过去数十年的历史事件,影片却突破了用历史资料堆砌的表现手法。以现实的视角,单纯纪录这群幸存老人当下的生活状态。影片秉持着“拍摄为目标,关爱为目的”的初衷,没有刻意渲染这份磨难,没有通过卖惨来吸引大众目光。而只是客观纪录,让人在平淡中去体会、去感受这份历史记忆的重量。
有人说该片是一种伤口的撕扯,很多人不敢看此类内容的电影,沉重而献血淋漓。
导演却说,“我把她们当成是自己的奶奶,肯定不可能去撕奶奶的伤口,也没必要,她们离开之际,为什么要去撕开伤口让她们再痛苦一次,那还是人吗?而且,我看到的老人就是这么平静,在她们心里很多事已经过去了,我就想真实呈现。”
我是认可的。电影的上映并不是撕裂,是记录,是呼吁关注。
据学者介绍,这些奶奶们,因为经历战争的创伤,让她们身心受到很大伤害,生活质量也很差,差不多到了人生最后的时刻。
从二十二,到十四,最后,终会归零。
也许我们什么也做不了,但我们不能什么都不知道。凝视她们的真实生活,真正去关心这群被战争伤害的老人,而不是去从他们身上寻找我们对“慰安妇”这一标签的想象。
记住历史,让受害者能被温柔以待,这就是《二十二》的意义。
请你去凝视,更请你能记得。
请别叫她们“慰安妇”,叫奶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