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沉浸体验的原理,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沉浸理论,是指当人们从事一项任务难度与技能相当的活动时,对活动入迷、全身心投入,注意力集中,活动顺畅,高效,达到一种活动与意识融合,时间感消失和忘我的境界时的心理体验。
根据沉浸体验的原理,我们可以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创设实现沉浸体验的条件,让学生产生沉浸体验,从而不断强化,以提高学习效率和成就感。
1
“跳一跳,摘桃子”
合适的目标是成功的一半。所有成功人士都有目标。如果一个人不知道他想去哪里,不知道他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想做什么样的事,他就不会成功。同时,确定的目标要与自己的能力相匹配。目标太高,不能完成,容易挫伤学生的积极性;目标太小,太容易实现,会丧失趣味性。
最近发展区理论告诉我们教育者不应只看到儿童今天已达到的发展水平,还应看到其仍处于形成状态,正在发展的过程,所以维果茨基强调教学不能只适应现有的发展水平,走在发展的后面,而应适应最近发展区,从而走在发展的前面,并最终跨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所以,我们老师在帮助孩子制定目标时,不能只看到孩子的现有水平,要通过辛苦的努力之后才能完成。这样的目标才是合适的,才能有沉浸体验。
最好的方法是把一个大的目标分成若干个小目标,那你在实现的路上会充满成就感。我们要让孩子喜欢学习,我们要做好准备,目标要适当,尤其对后进生我们要付出更多的耐心,给他足够的支持和鼓励。
2
教育要公平民主
我们要测量,评估目标。同样的目标,对于优秀的孩子来说,轻轻松松就可以完成。但是,对于待优生来说可能是蜀道之难。
著名的教育专家李镇西教授在当中学语文老师的时候,有一个叫万同的学生,学习成绩每门都不及格。遇到这样糟糕的学生,李镇西老师没有生气,不像我们普通老师那样“你怎么这么差?你整天来干什么?啥都学不会,你还来干什么?”,而是耐心地与他沟通,达成共识,目标达成一致。所以,这个孩子抄写了两遍《烈火金刚》之后,顺利初中毕业。只有公平民主的教育,才会让孩子产生积极的体验。
所以,要想学生爱上学习,我们老师先要热爱教学,喜欢工作,提高教育智慧,对待孩子要公平,目标要分层级,对不合适的目标要及时调整。
3
集中注意力
我们不管是当班主任,还是任课老师,我们都要掌握观察学生的技能。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经常会有这样的体会:某个学生以前挺好的,可最近不知道怎么了,注意力不集中,上课不认真听讲,学习成绩下降。很多时候,我们都是一刀切,不管三七二十一,一顿训斥。而可能孩子家里出现了什么问题,比如父母闹离婚,孩子安全感没有了,导致没有心思和精力学习。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及时地与孩子沟通,了解他的思想动向,然后帮助孩子及时地疏导不良情绪。所以我们老师也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修行。孩子为什么会注意力不集中呢?只有找到原因,才能对症下药,找出合适的解决办法。简单粗暴的方式是不能有效解决问题的。
沉浸体验需要付出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所以我们要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帮助学生排除外界干扰,把全部的精力用在学习上。
4
难度要循序渐进
要用哲学的变化的观点看待学生的变化,学生是处于不断地变化之中,是发展中的人。所以,完成了一个目标之后,再换一个难度高一点的目标,就很具有挑战性。
教学目标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瞻前顾后,相互链接,形成体系,正确把握“度”。比如,对后进生的感化,对语文学科来说,可以从识字认字开始,日积月累,完成基础目标之后,可以适当加大难度,从字到词过渡转化,再拓展到组词和相近字识别,积累到一定程度还可以造句,由句到篇,由此完成了一个字词句段篇的学习过程。而学生也实现了个人的改变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创造了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真正做到课堂上心中有目标,手中有方法,眼中有学生,必定会有较高的课堂教学效率和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