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们经常碰到处理孩子打人和被打的问题,很多家长也会困惑,这个问题该怎么处理。多数家长表示,应该告诉孩子“人若犯我,礼让三分;人再犯我,斩草除根”。比如,下面的对话也许很多家长用过:
家长:老师跟我说,你今天和同学打架了。
孩子:是他先打我的。
家长:他什么时候打你的?
孩子:下课的时候。
家长:明天我会跟老师说。
也许很多人都并不觉得这对话有什么问题,但其实从对话我们可以看到在解决问题的是家长,孩子甚至不需要再想这个问题。这就是我们日常教育中最大的问题,永远是家长在解决问题,在告诉孩子该怎么做。而我们的孩子甚至无需动脑思考。
比如这种对话,你肯定也常用:
家长:老师告诉我你和小朋友抢玩具了,你为什么那么做?
孩子:玩具是我的。
家长:你们应该要么一起玩,要么轮流玩,抢可不好。
孩子:可是玩具是我的。
家长:你要学会分享,如果你不想分享,就不要把玩具带过去。
孩子:可是他不愿意把玩具还给我。
家长:你不能随便抢东西。如果他对你那么做,你愿意吗?
孩子:不愿意。
家长:那好,明天跟小朋友说对不起。
舒尔博士在《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一书中提出“我能解决问题”法,培养孩子解决冲突和与人相处的思考技巧。本书所介绍的方法叫做ICPS(Interpersonal Cognitive Problem Solving)人际认知问题的解决。但因为过于学术化,因此简化为(I Can Problem Solve)“我能解决问题”。
ICPS的核心在于引导孩子思考并自己寻求解决办法,而不是替他思考,告知结果。ICPS用对话引导孩子,应该让孩子学会更多的用词,重要的有是/不,和/或者,一些/所有,之前/之后,现在/以后,相同/不同等几组字词,应经常和孩子玩相关的字词游戏。而一个完整的ICPS对话包括四个部分:
1.明确问题所在
首先应该了解事件的原委,帮助孩子认识到问题。如上述抢玩具问题。家长的对话可以这样开始:
家长:宝贝,老师告诉我你抢玩具了,告诉我是怎么回事?
2.理解自己及他人的感受
在理解感受之前,孩子应先理解一些相关词汇,如:开心、伤心、生气、沮丧、骄傲等。
常用方法有:
- 看图游戏。在亲子阅读或动画时间经常询问孩子,图片中的人是什么感觉?图片中的心情如何?
- 生活中练习。在日常生活中教孩子观察他人的感受,比如能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巴问,以知道别人的感受,理解并识别开心、伤心、生气、沮丧等情感词汇。
- 讨论感受。和孩子讨论他自己及他人的感受。如在讲故事时,画画时看电视时,或者通过玩偶游戏和孩子进行讨论,但不应该评判孩子的感受。并没有伤心不好那么回事。
在对话中应用时可以这样,如我们续接之前的抢玩具事件:
孩子:浩浩拿了我的玩具,不肯还给我。
家长:你为什么一定要拿回来?
孩子:因为他玩很久了。
家长:你那样抢玩具,你觉得浩浩什么感觉?(帮助理解他人感受)
孩子:生气。可是玩具是我的。
家长:你抢玩具的时候,浩浩做什么了?(帮助孩子思考行为的后果)
孩子:他打我。
家长:那让你什么感觉?
3.思考解决问题的多种办法
帮助孩子明白,解决问题不止一个办法,帮助他们形成一种思考过程:“我不一定非要用我想到的第一个办法,可能还有更好的办法。”
寻求多种办法的一般过程:
- 家长提出问题或让孩子提出问题。
- 告诉孩子要相处很多不同的办法来解决问题。
- 把想出的主意都写下来。(这里要提醒的是,即使孩子还不认字,也应该写下来,你的孩子会喜欢看你认真对待他的主意。)
- 如果很快就想不出解决办法,要继续深入探究,家长加以引导。
4.预估解决办法的后果
教会孩子使用“之前/之后”,考虑事情的先后顺序,学会用“可能”来理解解决办法会产生的后果,从而来评估解决办法。
如第三步和第四步在抢玩具事件中的应用:
家长:你很生气,你的朋友也很生气。你能想一个让你们两都不生气的办法来拿回玩具吗?
孩子:我可以请他给我。
家长:那样的话会发生什么?(考虑解决办法会产生的后果)
孩子:他可能会说不。
家长:那你还能像到什么不同的办法拿回玩具吗?(鼓励想出多种办法)
孩子:我可以让他玩其他玩具。
家长:好主意,你可以试试。
小结
这长长的一段对话,需要有孩子的长期字词练习和家长的无限耐心,但如果坚持下来,我相信孩子的变化绝对是巨大的。在大家熟悉了ICPS解决问题办法后,家长也许只需提醒:“你还有其他办法吗?”仅仅这样简单的提示,便能让孩子考虑自己和别人的感受并尝试想出不同的解决办法。
总之,学会让孩子自己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