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的戏院是热闹的。那时候礼堂还没建成,每到暑假村里人请戏班子来唱戏都要征用我们小学的操场,在操场上搭建一个戏台,下面放满长木凳。
每到农历七月,戏班子来村里唱戏了,老人们都会早早地吃过晚饭,拿着蒲扇去占位子。那时的我也爱凑热闹,总要去戏院里跑一圈,好像这样就证明我看过戏,然后第二天骄傲地和同学说:“昨晚那场戏我看了!”其实戏台上唱戏的我一句都没听懂,上学后识字了我是靠两旁的字幕读懂的。那会对目不识丁却能听懂戏曲的老人感到崇拜,感觉他们是拥有超能力一样的神人。
我每次去戏院的目的都只有一个,就是冲着戏院门口的小摊,那里有元宵、鱼丸、炒粉、捞化、烧烤、海蛎饼,反正各种小吃都在这里聚集了,这对于小孩来说无疑就是美食天堂。我和弟弟总是攥着兜里的五块钱来回踱步,精打细算这五块钱怎么消费。那时的物价还是便宜的,五块钱对于小孩来说简直就是一笔“巨大财富”,可以买好几样零食。我俩总会先吃一碗元宵再来两份炒粉,然后吃个烧烤,回家前再买个海蛎饼。吃完心满意足,好像从此拥有了全世界。
村里有个男人学过厨,谁家有酒宴都会请他来掌勺。每年戏班子来的那一两个月里,他都会出来做生意。我最爱他炒的米粉,简单的配菜却炒出了人间美味,吃完总是意犹未尽,就连他做的清汤都让人喝了还想“续汤”。当时的我觉得这是我吃过最好吃的炒粉,一度嫌弃我妈炒的不好吃。
后来,村里人筹钱建了礼堂,剪彩那天特意花高价请了有名的闽剧团给大家唱戏,从此,小学操场上的戏台不复存在。老人对于新建的礼堂很是满意,常有隔壁镇的老人包车过来看戏,一群老人站在皮卡车后面,激情满满。年幼的我对于这样的他们很是不解,为何他们会对看戏如此热衷。现在看来,可能是一种渴望吧,渴望能与其他老人再聚首,渴望还有机会一起谈论戏曲。
小学毕业后我去了城里,在家里的时间很少,再回去戏院看,已经没有原来的味道了。或许是因为我长大了,不能再像个孩子绕着戏院你追我赶,耳边还伴着冰糖葫芦的叫卖声。
现在,我离开老家十多年了,村里的路宽了,房子高了,但记忆中的家乡还是童年时候模样。曾经热闹无比的街巷,如今仅剩下孤寡老人留守。前几年回家,听说村里又有戏班子唱戏,我特意去戏院门口逛了一圈,原来摆满摊子的地方现在变得冷冷清清。戏院现在又是怎样一番景象我已经不知道了,童年关于戏院美好的记忆都留在了岁月里,怀念的时候拿出来回忆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