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有身边的朋友劝告:想多活几年,千万别陪孩子写作业!你的快活日子将在“孩子上小学”结束!天啊!多么悲壮啊!
可是这种悲壮的日子,好像提前了!!!!
接近期末,我终于闲下来有时间去幼儿园接娃了。不聊不知道,一聊冒冷汗。老师告诉我:“我们这个学期已经开始教孩子写1-6的数字了。” 我怎么从来没见娃在家写数字!弱弱地问了老师:“我家孩子会吗?”老师皱眉头:“全班只有3-4个孩子不会写。雍是其中一个。” 那种滋味,优秀孩子的妈一定没经历过!于是我做了一个非常错误的决定-申请带作业回家教娃!
第一晚,我动之以情,晓之于理,终于哄得他开始写数字1。看着那像丘蚓一样的1字,我坐不住了,开始指手画脚。来回这么几次,小家伙一甩笔,“我不写了!”做不好还不给说了?说了也不改!有经验的人,结局可想而知。那晚,我敷着面膜,都感觉自己的皱纹多了几条!
我决定改变策略,使用怀柔政策。与他约定,带他去海边玩两天,但他必须答应我,带上作业本,晚上在酒店写写字。我以为我聪明,孩子一点也不傻,大人这种技俩,孩子有太多的办法应付。我累了!我明天一定写!我回家后一定写!然后就是一哭二闹三装病!那晚,气得索性面膜也不用敷了。反正又多了几条皱纹。
既然要求了,大人退下阵来了,以后一定没有威信了。
冷静了一周,我决定重新振作起来。但我想明白了:降低标准,哪怕写一个1字。写不好,也要忍住不生气。晚饭后,陪他玩了一圈滑板车后,我又把本子拿出来自言自语:“看到这个本子,我好伤心!”“妈妈,你为什么伤心”“因为我想起来,有个小朋友答应我,从北海回来后就写数字。可是这个本子还是空的。说话不算数!”…… “宝贝,我去洗脸,回来后给我一个惊喜,好吗?”洗脸回来,作业本上真的只写了一个1字。(是不是很多妈又要唠叨了?)我很夸张的说:“哇!你竟然写得这么好!”(虽然还是像丘蚓) “你骗人!你看看,和上面的都不一样!骗人”“可我觉得你有进步了。那你再试试多写几个?”这一晚,他写了一版的1字,越写越好。
很多孩子都烦父母唠叨,其实他们不是烦父母唠叨,而是烦父母的说教,说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我不认可你的状态,我希望你能改变。孩子能敏感的体会到父母“好意”里潜藏的批判和否定。
大家是不是以为我胜利了?错!坚持了大概3晚,这家伙开始挑简单的写,比如1和6,难写的5和8放一边。甚至很多写到后面是歪歪扭扭辩别不出的。我还是忍着没发脾气,一发火就全功尽弃了!写完后,小家伙让我签字,我签了个大大的“加油!”“加油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是签非常棒?”……(科普了加油的各种意思后)“不可以,给我签非常棒,要不以后我不写了!”我的任何话都是说教,此刻他已经不愿意听。我圈了几个最糟糕的,然后如他所愿,改签“非常棒!“其实妈妈我不想签,但我觉得你坚持写这么多天了,为了鼓励肯定你,我签了。但我圈起来这几个,明天你可以重写吗?”我们家这个阿哥很好面子的,答应了不就证明自己写不好了。我默默地合起本子,允许他去玩积木了。结果半个小时后,我重新回到大厅,发现他把我圈起来的都订正了。但多了好几个新的圈圈。“妈妈,我觉得这几个也写得还不够好,我可以明天再重写吗?我先圈起来。”我感动得给了他一个大大的拥抱!差点老泪纵横!
父母偶尔的否定有助于规范孩子的行为,但是经常性的否定却会挫伤一个孩子的自信。
孩子的求学之路是一条很长的路,如果这条路上,父母永远处在一个指导和评判的位置,无异于把亲子关系推到了刀尖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