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有一本书让我爱不释手,它是一本书信集,一本集结多位历代名人写给父母和子女家书的书信集,《一封家书》。
这本书包含了周公、诸葛亮、陶渊明、康熙、左宗棠、梁启超、傅雷、鲁迅等历代名人的二十一封信件,从远古的春秋时代第一封私人家书到魏晋唐宋时期,从近代的晚清民初一直到现代,时间绵亘三千年余年。该书既有父母写给子女的家书,认真而严谨的教子家训下是舐犊情深的关怀;亦有子女写给父母的家书,展现了历史名人面对父母时那不为外人道的柔软的一面。
受中国儒家文化的影响,古代文人皆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历代名人也不例外。本书的家书中所涉及到的教子家训亦是围绕此价值观展开而来。
个人要修身养性。比如中国历史上第一封家书《诫伯禽书》中,周公反复教导儿子伯禽,做人要态度谦恭、生活要节俭、内心要有敬畏等。这是历史上第一封以书信的方式郑重的劝诫教导孩子的例子。比如陶行知写给儿子陶晓光,告诉他做人做事要脚踏实地,“追求真理做真人”。最出名的家书,我想莫过于诸葛亮写给儿子的信,那些“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等名言警句到现在仍被人传诵不绝。除此之外,作为父母的历史名人都在家书中不厌其烦的告诫孩子要学习,要读书,要修身养性;如此谆谆教诲、殷殷嘱托无不反映出为人父母者的良苦用心。
家庭要和睦。古代儒家文化秉承“家和万事兴”的价值观,所以历史名人的家书中都多多少少谈到家庭成员之间要和睦相处。比如陶渊明在书信中以“鲍叔,管仲分财无猜”以及“归生,伍举,班荆道旧”的故事劝诫五个儿子要相互帮助、团结一心。还比如,名门望族颜氏一脉,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的《教子篇》里也反复教导家人之间要有爱。诚如司马迁曾在《史记·五帝本纪》里提到的“……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内平外成。”只有家庭中熙熙融融、埙篪相和,才有精力向外追求个人发展。
治国平天下。周公的儿子伯禽就要奉命去鲁国走马上任,父亲在《诫伯禽书》中除了要儿子要修身养性外,还告之治国之道,“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告诫儿子在治理国家时,不要对大臣们求全责备,即所谓“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寥寥数语尽显治国大智慧。再比如,林则徐也在家书中劝诫儿子说,“男儿读书,本为致君泽民”,男子汉大丈夫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帮助君主治国平天下,就是为了服务百姓。国家和君主都是古代有志男儿誓死效忠的对象,战争期间,血战到底,为国捐躯,比如文天祥;和平时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比如林则徐。
除了中国古今历史名人的书信,这本书中收录了部分国外名人的家信,比如居里夫人写给女儿的信,比如洛克菲勒写给儿子小约翰的信,比如米斯特拉尔写给未出生的孩子的信。纸短情长,字里行间都是父母浓浓的亲情和殷殷的期盼。
在《一封家书》中,我们不仅能从一封封的家书中领略到历史上多位名人的家教家风,也能从其中的教育理念获得启发和思考,所谓嘉言懿行是与时俱进的,即便岁月流转,仍是常读常新,现在看来仍旧有着其警示和指导的意义。
最后,不得不说的是,作为一种古老的联系方式,书信,已成为现在人们脑海中一个模糊的名词而已。随着时代的发展和通讯技术的进步,现在的联系方式变得非常方便,那种因不能立即传达而必须沉静耐心,句句寻思、字字落笔的经历都成为一种遥远的、褪色的记忆,然而这种手写的回忆总让人怀念。
试想某时,落座书桌,沉静,凝思,一笔一划的在洁白的信纸上写下文字,然后邮寄出去。或者收到信笺,怀着欢喜的心情,慢慢品读体会那多日前对方写下的款款字句。书信很慢,但是感觉很优雅,很悠长。
且让我们从这本书开始慢慢体会这种久违的浪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