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来乍到,随笔念想,希望各位可以指出不足发表意见提出建议,谢谢啦。
近日,读完费老之乡土中国,恍然大悟之通透感油然而生,身边很多不曾留意却熟悉的现象被一一列出,一九四几年的文章套之今日依然适用,费老不愧如王思斌先生所言,乃是“中国社会学的天才”。
乡土社会是一种相对静止的社会,是农耕时代的产物,依土而生,附着在一块土地上世世代代居住,不大变动。封建王朝的历代统治阶级所推崇的政策大同小异,重农抑商更是历朝历代不变的传承。男女有别、礼治秩序、长老统治、家族格局,这些乡土社会中自成一套的体系,带着点土的特性,绵延至今。即使是在现当代社会,仍有可循之际。不难看出,今之社会,较之昔日已有改变,却依然与作者心中的现代社会有所距离。
书中最令我感到惊奇的例子是关于脚步声识人的故事。记得儿时总喜欢和哥哥搬个小板凳坐在大院门口,听路边传来的脚步声,猜测这又是张家的哥哥李家的姐姐。高中时期学《项脊轩志》时,对于“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这一句无比赞同,只当是由熟悉所致,倒也没有过多的往深处纠察。读完此书后才感悟出以足音辨人是乡土社会相对静止的典型表现,因为乡土社会是一个相对静止的社会,人的流动变化不大,环境的变化也不大,故能形成这种彼此互相熟悉的独特社群,这与西方社会中独立的社群理念大相径庭。
不仅如此,乡土社会还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网络状社会,亲属朋友为一个个支点连接出去,逐渐扩大,形成了一张巨大的关系网。我也是俗人,承认关系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在我的家乡,出门买个菜都会看在是我妈妈的女儿份上便宜点儿。若是有人请求帮忙,肯定也要掂量一下,一看情分,二看责任,三看利益,全部衡量之后才能作出决定。情分是以关系网中自己离自己的远近距离来做判断,但是毕竟是同自己有关,就难以舍弃,红楼梦中树倒猢狲散前的辉煌倒就是最好的例子。
生于斯长于斯,死后也要落叶归根的传统观念促使了乡土社会的产生,而乡土社会也恰恰促进了这些传统观念的形成,两者互相影响互相促进,这也是乡土社会与西方社会最大的区别,并且是很难改变的观念上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