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怪诞行为学”这个系列很久之前就听过,这个系列在畅销书中可以算是流传比较广的,但是作为读者真正看这本书也只看了这本《怪诞行为学7》。这个系列的每本书都有自己的主题,如果没读过前面的内容也不影响后面的阅读。
这本书作者的写作灵感来源于疫情期间作者成为了网络上的知名人物,但可惜的是这种知名不是因为他的优秀,而是因为他属于恶意创造“新冠疫情”的团伙组织的成员之一,这是作者第一次经历这么大规模的网暴。起初他还想为自己辩解,但是辩解的结果反而越描越黑,让他的形象更加的差劲。
随后他从愤怒和沮丧的情绪中走了出来并且开始反思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些人深深跌入误信怪圈,这本《怪诞行为学7》详细地解释了这一课题,用句通俗的话来说,这本书讲的是“杠精是如何炼成的”。
作者从情绪、认知、性格和社会四个因素来详细介绍了,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会成为误信者,甚至为一些奇怪的言论和信念牺牲一切。
首先是情绪层面,作者从个人际遇导致的负面情绪和厌恶脱离掌控感这两大内容分析什么样的人更容易成为误信者。在人际际遇方面,因现实生活遭受连续打击继而陷入到习得性无助和产生稀缺心态的人更容易被压力击垮而成为误信者。同时,大部分人的外归因心态造就了他们更喜欢从外部因素为自己的苦难寻找解释,因此让一个“恶人”来成为他们所有不幸根源的理由更容易让他们在不改变自身的情况下释放压力。
其次是我们的认知偏差给我们带来的容易成为误信者的风险。首先是我们自以为很熟悉或者很了解的知识,其实是外界赐予我们的,我们认为显而易见,但是让我们回忆起细节我们其实无能为力。这种自以为全能的认知会给我们带来认知缺陷。其次是我们更愿意且更容易搜索到我们最初支持的观点,哪怕后面这个观点被证实是不合理的,我们依然不愿意放弃。很多时候在我们想要证实一件我们想要认可的事情,我们要做的是寻找这个事情的反面资料进行佐证和思考,而不是用本来就能证明自己观点的材料来证明。
同时,当一个观点在我们的人生里深入骨髓以后,哪怕它是不好的,我们的大脑机制会让我们慢慢忘掉那些不好,仅仅保留对这个观点本身的记忆从而让我们有着天然的环境喜欢它们。对于一些正确的观点如果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一些让我们不适的结果,我们也会选择放弃接受这些正确的观点。这也是为什么在后期,很多误信者已经跟作者通过深入沟通和解却依然不会放弃自己最初的观点,因为代价可能是牺牲现在所有的人际圈子和关注度,这是他们无法承受的。
作者研究了什么样性格的人容易陷入误信陷阱,指出自恋、极端化的观点评判性格以及过度相信直觉的人更容易陷入误信陷阱。
情绪、认知和性格为误信者得产生的土壤提供了充足的养分,而适当的社会因素则会成为误信者跌入误信深渊的导火索。其中最强大的推动力就是作为一个社会个体感受到排斥感。这就好像有很多拥有生活陋习的人戒不掉自己陋习的原因是因为他们拥有一个充分支持和相互培植陋习的圈子。如果自己戒掉陋习离开了这个圈子没有办法被其他人所接受的话,他们会因为感受到强烈的排斥感重新回到那个拥有陋习的圈子中去。
因此,消除误信最好的方式就是求同存异,当周围的人陷入误信误区时千万不要因为对方的思维太过疯狂而产生厌恶、排斥的心理,这只会将这些身处某些困难的人进一步推向误信者的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