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确实让人很大开眼界,不但打破了自己原有的认知边界,而且能让自己可以重新认识和了解自己的生活与工作,同时帮助自己跳脱思维框架,认识复杂世界背后的简单逻辑和运行法则。
这本书可以帮我们解决以下有趣的问题,比如说:
为什么我们最多只能活到120多岁,而不是1000岁或100万岁?(数学决定了人体有增长的极限,就是125岁就结束了。)
为什么身体成分与我们几乎相同的老鼠只能存活两三年时间,而大象却能活到75岁?
......
比如书中讲到所有的哺乳动物中,从最小号很像老鼠的一种哺乳动物鼩鼱,到最大号的哺乳动物蓝鲸(海里的那个100吨的蓝鲸),它们的寿命和体重有很大关系,当它们的体重增加一倍,寿命就会相应大概增加25%。
所以人必须得理解数量级的概念,尤其是幂次,才能够更好地理解社会和自然界。
研究生命就要研究代谢率,什么是代谢率呢?就是我们的生命之火。我们一个人如果在野地里边生活,消耗的能量相当于一个90瓦特白炽灯泡的代谢率。但是当我们生活在上海或北京这样的城市里时,我们一个人的代谢率差不多能够达到1.1万瓦特。因为我们需要穿衣服、需要出门、需要坐公交车、需要吹空调,我们的代谢率就一下子猛增。除人类之外,动物随着体积的增加,代谢率会下降,就是会变得更加节能。
有个小知识是自己刚从本书中学到的,我们有抽血经历的人都知道,每次医生抽血时都会选择抽静脉血进行化验,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血液本身具有黏滞力,当血液流到毛细血管中后血流就不再波动,变成静静流动了,那时血流就会很慢,静脉上的血液流速大概只有每秒1毫米,而动脉上的血流速度是每秒40厘米,这是相当快的速度。
绕不开的一个话题就是生命的死亡问题,其实医学对于人平均寿命的增长最大的贡献是婴儿死亡率的降低。各种疾病的减少,实际上并没有让寿命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大幅度增长。虽然人类在医学上做了这么多的进步,但是我们的寿命始终就维持在100岁左右,根据这个规模的算法,人类寿命的极限就是125岁。到125岁左右的时候,我们的细胞基本上就全部磨损完了。
当科学家对存活曲线和死亡曲线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了令人惊讶的结论。这个非常令人惊讶的结论是什么呢?就是“大多数生物体的死亡率与年龄是不相关的!”
书中还谈到了城市规模化的特点,城市越大生活节奏越快。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研究,就是城市里人们走路的速度也是按照规模缩放的。城市的人口只要增加一倍,每个人走路的速度就会增加百分之多少(这个数字当然会小一点,不会特快,因为人是受生理影响的)。
还有一个数字,就是人的交往。有的人很善于社交,有的人不善于社交,但是几乎所有人社交的人数都是差不多的,大概就在150个左右。这个研究是关于邓巴数的,它其实是一个幂次的分布关系,非常有意思。
结尾樊登老师提到,看似这本书大而无当,还很烧脑,好像跟我们的生活没有太大关系,但恰恰相反,实际上这本书跟我们的生活关系很大。就比如育儿,为什么我们对于孩子的养育需要有耐心,因为孩子不是线性成长的,孩子是幂次成长的。
为什么对于公司的管理,我们要讲究去官僚化,我们要尽量减少公司的熵增,要把权力下放到一线,因为生命体的规律就是这样,你越是把所有的能量都集中在头部,你距离那个奇点就越接近,我们需要更多地让这个生命变得灵活,然后遵循自然规律去成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