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立体到平面
单纯的绘画是将眼中三维立体的东西压缩为两维的平面,平面是被压缩重叠并隐去后部线条的一个完整的截面。平面用形与色的透视原理重构立体形象,好像我们的写作,是将多维的思想逐条分析,在清晰的表达中尽量再现思想的结构。当我们写不清楚,是因为没有想清楚。当平面不能够表现立体或者不能够再现对象的时候,是因为没有理解对象的立体性如何通过平面来表达。因此,对立体事物的理解是首要的。立体并不是从平面建构而来,但平面确是将立体解构而来的,虽然我们在用平面表达立体的时候所用的方法看起来似乎表示立体是由平面衍生出来的。
2.理解立体之物
在这个过程中,看不是首要的,而是摸,是动手做立体之物。在摸和做的过程中,特定角度的平面图像的显现方式被不自觉的强化,这种联系意识是平面和立体之间的相互转化能够被理解的前提。这种联系意识的明晰性需要通过抚摸和动手做许多立体的东西加以训练。
3.立体构成与单纯的雕塑
立体构成就过程来说,是以平面构成立体的练习。比如用一张纸经过裁剪折叠粘贴来构建一个立方体。倘若不事先至少部分的理解立方体的点线面的结构关系,这种练习通常仅仅是训练手指的灵活性,耐心和粘贴裁剪的技巧而已。单纯的雕塑就过程来说,是以立体解析平面的练习。比如,用一团泥巴揉捏增减整形来做一个实心的立方体。在雕塑过程中,并不事先需要知道立体与平面的转换关系,而是相反,对这种关系的理解是在反复的动手过程中逐渐清晰的,并不需要记忆或者理论知识的铺垫,而能够自然的形成经验的理解。因此,如果要去绘画,至少从一开始就应当同时做单纯的雕塑,而不是立体构成。
4.雕塑很简单
方体,柱体,球体与椎体是四种基本立体形态,其穿插变化足以造就任何三维形态。用实性可塑材料,比如各种泥巴陶土,油泥,粘土等,可以用非常简单的技巧来做出四种基本形态,在这一过程中,会很清楚的知道,立体的东西不是平面组装出来的,而是本来就是立体的,而你并不能非常清楚的知道,你是如何用一坨没有固定形体的泥巴最终做成了四种基本形体,虽然你能用点线面关系倒过来解释你已经完成了的基本形体。这很有趣,有点像魔法,它可能比“‘复杂性’理论”还要复杂。正是这有趣的地方,能够提供给亲手做雕塑的人一种“立体为何”的意识。有这一(实际上永远也不会清晰的)意识,才有反过来用平面重构立体的可能。重点在,多做。玩积木并没有用坚硬的固体的东西切出积木来有意义,而切出积木并没有亲手用一坨泥巴做积木有意义,特别是对于一岁半以上的孩子来说。
5.观察立体之物
一个雪人用到了圆锥体的帽子和鼻子,球体的头,眼睛和身子,圆柱体的胳膊和手指以及立方体的某种装饰。这就是对立体的解构,它也是一种简化。将所有这些立体形态取最常见的一个面,观察这个面的外部轮廓,并将其用线条在纸上画出来,进行同样的组合,就是一种简笔画。取这些立体形态的其他的面,用同样的方法在纸上分别画出轮廓,然后将这些从不同的面所取得的轮廓整合在一起,就是立体构成,常见的就是“正面,侧面,顶面三面合一的三视图”。在经过比较多的单纯的雕塑的练手之后,逐渐引导孩子对其亲手所做的立体形态进行从单一到多个面向的观察,是很有必要的,不需要等到其能够画出图形的时候。直接临摹简笔画是最坏的教导,没有之一。观察自然的导向理解。而一开始就学习正确的画图形,并不能导向理解,更多的只是在训练技巧。
6.抚摸与线条
简单的说,直线是立体形态中的棱。如果要直观的理解一条直线,需要做的只是用手按照某个方向摸这条棱,然后拿起笔,把笔尖当做你刚才摸过棱的手指,把摸这条棱的轨迹或说感觉重现一次。弧线,点和圆圈以及复杂一点的,角,都是一样。如果缺少这个经验,简单去模仿画一条直线或者圆或者三角形,也不过是在练技巧。
7.手,眼,心
反复去抚摸一条棱,并且从一开始就引导真正要去注意的是,抚摸它的时候,你的手指和时间的感觉。最基本的是,它是连续的还是有间断的,是平的还是斜的,是直的还是弯的,所用的时间是长的还是短的。就最后一点来说,直接与笔触之于表达相关。当你很用力并且很快的划过一条很长的棱,所重现的那条直线应当是快速并且用力并且很长的一笔画出来的,而不是很轻柔,断断续续的接起来最后描成一条直线的。那种用力快速的长线,表达的是坚定,果决或者愤怒或者悲壮等类似的情绪。这些情绪的解读,并不是随意的和首先的从你画出来的那条线中穿凿解释出来的,而是,源于你在抚摸那条棱的时候的内心状态,这种状态可以被阐释为某一类的情绪或者情态,其中可以包含着很多具体的有所区别的情绪,但这种大的类别并不是可以随意解释的。例如,你不太能够把用力快速摸过一条棱时你的内心状态说成是温柔的,忧郁的,怜惜的,小心翼翼的,等诸如此类的情绪。绘画永远是一个完整的东西,需要训练的是感觉,对感觉的自我觉知,对感觉的自我觉知的明晰性,对感觉的自我觉知的明晰性的准确纸上再现。这些,是以理解并表达世界和自我为目的的绘画所应做的。它见效很慢,可能很久都见不到一副完整的画,但一当出现效果,便与那些由于早早训练技术巧而早早有了好看作品的绘画拉开了本质的距离。
8.哲学性
真正的绘画的基础是哲学性的基础。它从一开始就为学习绘画的人引入了体验,情态和对可能性的思索。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和一个有真正的艺术审美但不成家的爱好者来说,在这一点上没有区别,但是和技艺巧高超却并无内涵的画匠以及没有艺术审美并且也没有技术巧的局外人有很大区别。我尚不能说出绘画天才和有真正艺术审美但不成家的爱好者之间的最显著的差别在哪里,但我知道,并不是每一个孩子都会喜欢画画。但尽管如此,我仍然认为,不会有任何一个孩子不喜欢一切艺术种类,而一切艺术种类在其哲学性的基础上是相通乃至相同的。因此,正确的引导几乎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传言有,艺术的极致就是技术,技术的极致就是艺术。此言不可做字面的理解。唯有当手,眼,心三者合一的时候,才能这样去理解。我把达到这种三位一体的有意识的练习过程叫做技术训练,把这一过程呈现出来的阶段性结果叫做艺术,而那种单纯的机械练习,仅仅是技巧,作为专题训练它也许不可少,特别是在应试中,但绝不应作为目的和结果。重要的是,手眼心的技术训练从一开始就应当是整体性进行的,而不是割裂开来的。但凡割裂,便落入技巧。
整体在于整体。
感谢在先,请勿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