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保罗.柯艾略的小说《维罗妮卡决定去死》,我想起曾经转发在朋友圈的一篇罗辑思维的文章,叫《把这辈子活得热气腾腾》。那篇文章的大概意思是:活着就得找些乐趣,这些乐趣也许对投入阅读的痴迷,也许是对山野景物的欣赏,也许是对美好事物的执着。总之,人必须在有限的一生中找到可以让自己生命保存热情的方法,否则,每一天的生活就只剩下了重复、麻木、无目的。而《维罗妮卡决定去死》中的主人公维罗妮卡之所以选择自杀就是因为自己生活处在一种不死不活、寂静麻木的状态,谈不上幸福,也谈不上不幸,一切都如一潭死水,没有任何涟漪。反而是在自杀未遂被送入精神病院并且被告知生命即将走到尽头的时候,维罗妮卡才第一次体会到了人生的欢愉,找到丧失已久的希望,获得了新生。
这本小说的主线蕴含着两个问题,一个是: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第二个是:如何获得这些意义。很多人虽然没有做出维罗妮卡一样的选择去结束自己的生命,但对自己的生活也许早已不满,甚至厌倦。看似平静的生活,稳定的工作,正常的社交圈,带来的却是内心重要一块的缺失。在曲终人散,喧嚣结束之后,留下的是一片死寂,而自己被沉默包围,甚至连呐喊都没了力气。
书中写到:“为了让父母像她小时候那样继续去爱她,她牺牲了自己许多的愿望。当她决定去找工作时,把一家刚在她新生的国家成立的公司诱人的提议弃之脑后,而接受了公立图书馆的一个职位,因为那里钱虽然挣得不多,但却有保证……当在生活中得到了几乎是她所希望得到的一切之后,她便得出了生存已失去意义的结论。因为每一天的生活都一成不变。”
看到这段话,你是不是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你是不是也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和维罗妮卡的是何等的相似?的确,太多时候,我们为了他人的期许,为了让自己少遇到所谓的挫败,一次又一次的放弃自己内心的渴望,转向为他人而活,为自己的人生之路选择较简单较容易的岔道。而当这一切如我们所愿达成的时候,剩下的只是无意义。
我想起总有些学生问我出国那么多年的收获是什么?我的答案永远都是:在国外十年,收获的绝不是读了什么学位,当了什么白领,而是一种人生观、价值观的转变。因为这些转变,让我知道应该怎样面对自己的人生,应该如何看待这个世界。用一种非母语的语言学习几十门课程,自己料理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情,处理一个又一个挑战,走出自己的comfort zone(舒适区)。经历痛苦,却又在痛苦过后回头看时看到自己的成长,这才是最大的收获,而这种收获会使得终生受益。所以,选择最简单的道路看似是一帆风顺、拥有保障,但却失去了那种转变的机会,失去了张开眼睛看到不同风景的机会。而听从自己的内心、不畏艰难的行走才会让我们在精神之路上通过两种最大的考验:等候某一特定时刻到来的耐心和不对所遇到的事情感到沮丧的勇气。人活着的意义也许就是努力经历、体会一切,再找到勇气迈步走下去。
而当我们遵循内心行事之后,问题又会出现,那就是:我们也许会被视为一个疯子。人类有一种趋同的内在天性。对于和我们一致的人和事,我们比较乐意接受和喜欢,但对于那些和我们不同的人和事,我们更倾向于怀疑、指责和否认。有些人,也许是大多数人,为了被接纳和喜爱,就会选择和别人一模一样。而自然的规律,上帝的法规却不是让我们强迫自己和他人一样。自然界中没有一模一样的事物,连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都找不到。这样以来就形成了一种抵触,一种抗衡,人们也就在这种矛盾中渐渐地失去了自我。
因为没有勇气成为一个与众不同的人而努力要和他人一模一样,内心的冲突就出现了。有多少人每天忍受着没有意义的工作,却没有勇气辞职;有多少人对婚姻已经失望彻底,却为了孩子忍耐;又有多少人对自己的生活不满意,却从不付出行动做出任何的改变。也许他们会给出一个理由:人生就是要忍受。但在我看来,这不是理由,而是借口,是缺乏勇气的借口,是将自己内心的渴望抛弃的借口。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中,全都是社会动物,我们需要他人的爱、理解、支持和鼓励,但一切人与人的关系和交往都是要有界限的。因为我们的与众不同把我们称为疯子的人(也许不少)就让他们活在自己的世界中吧,别来干扰我们往前走。
在写下这篇文章的时候,电脑里正在播放Gotthard 的那首Homerun. 里面有一句是这么说的:Every life is a game, and there is no one you can blame(每一个人生都是一场游戏,没有人你可以怪罪。)的确,无人可以为你承受你应该承受的,正如无人可以体会你所体会的,一切只在于自己。让自己把这辈子过得热气腾腾吧。
喜欢就点赞并关注我吧:)谢谢鼓励!一起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