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路过公园,有很多在晨练的人,也有一些老年人;下班时再次穿过公园,这时公园内老年人占多。那些老人围在一起打牌、下棋、聊天、散步!也有健身的,神情安详!老年阶段,无特殊情况下,人人都要经历的阶段。
随着平均年龄的增长,我国早在几年前就对外宣布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全社会对老年人生活问题广泛关注,特别是对空巢老人。
“空巢老人是指没有子女照顾、单居或夫妻双居的老人,分为三种情况:一是无儿无女无老伴的孤寡老人,另一种是有子女但与其分开单住的老人,还有一种就是儿女远在外地,不得已寂守空巢的老人。”
“空巢老人”并非现代社会所特有。只是更普遍更突出,演化成了社会问题。以前人员流动少,生活环境相对固定,子女多,总有在身边的,空巢现象不严重。现在完全不一样了,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渐多。人员流动大,子女少,空巢现象越来越普遍!特别在农村或小城镇。子女长大后在身边的真的不多。考取了大学,外地读书后外地工作;没考取大学的也不会在家。农村的不在家种地去了城市工地、乡镇的去了县城谋生、县城的去省城;即使没有出去,也有不和老人同住的,这在小城镇较普遍。
于是,“空巢老人”的队伍逐渐壮大!成了社会的热点,也发生一些令人震惊的事件,牵绊着儿女的心,牵动全社会的关注。有热点报道,某城,在外工作的儿子兴冲冲回家看独居老爷子,而老爷子就在几分钟前咽气离世,儿子最后一面也未见上;另报道,某城,一独居老人,养了不少狗,每天遛狗;然而有一天,邻居发现不对,报警后打开门,人己无生命迹象好几天了。我的一个同事退休后,女儿在外地工作,发现联系不上,便让老家的人去看看;一看不得了,泡在浴缸里好几天了,完全变形,惨不忍睹!
看到这样的报道,听了这些事件的天下儿女,你在天涯海角,坐得住、安得了心吗?试问:谁不想家中老人每天早晚在公园里健健身、聊聊天,开开心心回家睡觉;谁不怕报道中悲惨的“空巢老人”和自己挂了钩。
“空巢老人”问题,己客观存在,生活再也难回从前,只有面对。说到底,就是解决好养老问题。老年人,一方面是物质生活问题;另一方面是精神生活问题。我认为最宜养老的地方,无疑有三。一是老家;二是子女身边;三是专业养老机构。
老家是老人长期生活的地方,环境熟悉,周围的人多多少少有感情基础。遇到困难可以相互帮助。现在的生活越来越好,即使在农村也有“田保”和“养保”;医保也在大幅改善中,物质生活上己有很大保障,缺在精神生活。老家好,有老年会也有民间风俗活动,再不着,女可打点小牌,男可来点小酒。
和子女在一起。也许认为这是首选养老法,既能解决物质又能有效改善精神生活,儿孙满堂也是天伦之乐。但也存在不足,这不涉及什么道理良心问题!几代同堂,欢乐天伦,当然真能这样最好了。如果生活在一起有不快乐,无论老的还是小的,都应实事求是对待,分开生活也许更适合,只要心不分。
社会专业机构养老是时代发展的方向。但发展速度不可恭维。这不仅仅是国家政府的投入问题,也有人们生活习惯与观念的问题!养老机构的发展应该结合社会关注、政府投入、老人习惯观念综合建设;并突出专业化水平。
政府的投入应该进一步加大,特别要加大养保,医保方便面投入,尤其是农村、小城镇,及偏远地区、经济不发达地区,目前虽有改善;但是仍然不能满足,老年人特别是空巢老人的需求,体现不了社会养老和政府养老的福利。希望能促进集物质、健康、文化等于一身专业性、综合型专业养老机构的建设发展,让空巢老人感觉大家庭的温暖。
对于空巢老人,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全社会的关注与关爱中,做好自己个体的事情。社会是个大家庭,空巢老人也大家庭的一部分,应着重于解决他们精神生活上问题。老有所养、老有所盼、老有所乐。文化生活进一步发展,可进一步提高他们精神生活的质量。北京上海等开展一些志愿者活动、走访活动,我所在小县城也有一些老年人文化活动。这对改善老人精神生活不失为很实际的良策。
我们也只有一个女儿,女儿迟早要离巢,我们夫妻也将加入空巢老人的队伍。进入五十岁后,从观念上、兴趣上早做一些打算,做一些规划。六十退休后身体还行,还可帮到孩子们,这样过十年;七十岁之后成为正式空巢老人,有老妻相伴,过过夕阳红的生活,这又过十年,还在的话,女儿该要退休了。不能二代同堂养老话就直接进养老院,结束空巢老人的生涯,投入大家庭,善哉乐哉终其其生。当然各人存在差异性,我是根据我的具体情况进行的规划!
到那时,现代化、专业化的养老机构,便是空巢老人的大家庭;我们在大家庭的花园里,一道打太极、散步、赏花、聊天、再和下一代通通电话。空巢老人不再是社会和儿女们的牵绊,而是时代进步的见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