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理冰箱的时候发现一盒年代久远的饺子。
饺子是爸妈包的,自从我们都定居在外,他们也就越来越懒得做饭,饺子是最方便的。有肉有面,简单点吃有油辣椒、葱花、酱油和醋就够了;复杂点高压锅丢块骨头熬锅汤,煮饺子的时候同时煮点蔬菜也不麻烦。所以发现冷冻的饺子冻多久味道也差不到哪去以后,他们就尤其热爱包饺子,闲来无事就包上几十上百个慢慢吃。
但是,这对于我来说,就不那么美妙了。
家里饺子馅一直以来都是肉馅,除了肉就是姜葱蒜,不加任何蔬菜。而且因为是自家吃,饺子做得天大地大,馅也是死命塞,两三个就腻得不行。所以,哪怕小时候家里吃肉不那么频繁,我都对它直敬而远之,甚至为了不吃馅,就跟姑姑换,她吃肉我吃皮。为此一家人到现在还在取笑我不会吃。肉是好东西,可是也要适可而止啊。
刚上大学,班里组织包饺子活动,一群北方同学让我见识到原来饺子馅还可以玩出那么多花样来。韭菜是基本款,圆白菜、荠菜、芹菜、胡萝卜都可以调在肉里,还可以全素!还好我包饺子的手艺还是挽回了一点面子,一个个都跟元宝一样胖乎乎可爱,不至于完全被北方同学碾压。
后来还特地跟家里说了这事,希望爸妈改进下家里的配方。可惜,他们仍然坚持自己的口味一百年不变,饺子肉少了还能叫饺子么?
那就换馄饨吧。
馄饨皮是机器做的,容易干,所以馅得少少的放,不然就会散开。不过,也因为这样,家里也很少吃,只得在外面的小吃摊过过瘾,迄今为止,我觉得最好吃的馄饨应该是老城新华书店前一家小店。
说是小店,其实就是一个路边摊,正经的店面都没有的。一块大木板就是摊子,两只炉子,一只熬汤,一只煮馄饨,两三张小矮桌。跟老板喊一声来碗馄饨,他就会数出十个丢进锅里煮着,边等边跟你聊聊天。等快熟了的时候,才飞快的放好碗,用调羹刮一点点猪油、白胡椒粉、葱花哐当一下丢碗里,随后浇上一勺高汤,接着捞出馄饨放进去就成了。老板是江苏人,他让我觉得江苏的馄饨肯定都特别好吃。于是08年去苏州玩的时候,特地把绿杨馄饨作为必吃的店,可惜慕名而去败兴而归。太咸、肉太多,皮还烂烂的,完全不是我喜欢的口味。
如果硬要说口味相似,现在满大街的上海小馄饨倒是挺像的,不过皮没那么薄,馅没那么Q弹。
至于外形么,倒是跟抄手一致,或许西南地方的馄饨应该都归到抄手里面去?四川的红油抄手好吃归好吃,就是油太厚了,味道太浓。
类似的还有云吞,更是吃不惯。在昆明吃的、在广州吃的好几家都觉得有股碱味,让我疑心是不是吃的都不地道,后来遇到位粤菜师傅,才算解了惑。原来云吞跟竹升面一样,要有适当的碱水味才地道,可惜,我真不爱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