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红楼 过新年之春联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宋 王安石《元日》
时代变迁,人们生活的环境从平房大院变成了齐楚的楼房,生活的方式从按部就班变成了——忙不知何以起?怎么也停不下来。过春节的方式也发生了很多变化,忙碌间忽略掉很多节日繁琐的仪式,甚至象征着家人团圆的年夜饭也省却了洗、汰、烧,直接搞定在饭店。仪式越来越少,年味越来越淡。但一样东西却一直固守在我们的节日生活里边,从未改变,它文从字顺、对仗工整,那就是老百姓最通俗易懂的大众的文学形式——春联。
如:
赤裸裸财迷相的:
上联:生意兴隆通四海
下联:财源兴盛达三江
横批:财源广进
略带含蓄那么一点儿的:
上联:一年四季行好运
下联:八方财宝进家门
横批:家和万事兴
期望阖家幸福团圆的:
上联:欢声笑语贺新春
下联:欢聚一堂迎新年
横批:合家欢乐
充满诗情画意的:
上联:春雨丝丝润万物
下联:红梅点点绣千山
横批:春意盎然
胸怀天下、挥斥方遒的:
上联:春色明媚山河披锦绣
下联:华夏腾飞祖国万年轻
横批:山河壮丽
执着进取、一往无前的:
上联:创大业千秋昌盛
下联:展宏图再就辉煌
横批:大展宏图
胸怀天下也好,企望阖家兴盛也好,巴望着发大财也好,无不对仗工整、合辙押韵,文浅义深,春联绝对接着地气,让人看得清楚、读得明白。
《红楼梦》里腊月二十九,荣宁两府都换了门神、联对、挂牌、新油了桃符。《红楼梦》借代的是明清背景,王安石《元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写的是宋朝的民俗,看来过年贴春联古来使然。那溯古追源,这挂春联的传统又从何而来?
其实,春联从何而来,王安石在《元日》里已说得明白“只把新桃换旧符”。对,春联就是由桃符演变而来。据《淮南子》记载:桃符是用两块长约七八寸,宽一寸多的桃木做的,在上面写“神荼”、“郁垒”两个大神的名字用以驱鬼镇邪,称为“题桃符”。到唐五代时期,文人雅士参与进来,便演变成写对偶、警譬之句,春联便是桃符的发展和变体。不过,“春联”正式获得命名,却始于明代。据明代陈云瞻的《簪云楼杂话》一书记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幅,帝微行出观。”朱元璋还一时技痒,亲自给学士陶安题了一联:“国朝谋略无双士,翰院文章第一家”。这样对仗工整,文从字顺的对联若出自没上过学,穷得自小出家当和尚的朱皇帝之手,岂不让我等自称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啪啪打脸,莫不是为了面子工程,他有备在先。
关于对联的趣事儿很多,其中便以宋代大文豪苏轼为最。相传苏轼一年春节前写了春联贴在大门两旁,可由于苏轼的名头太大,粉丝太多,春联刚一贴上就被揭了下来,再写再贴、再贴再揭,反反复复,堂堂苏府大过年的竟然一副春联都不让挂。于是,苏轼灵机一动,写了“福无双至;祸不单行”贴在左右门旁。这一招果然有效果,贴上去便不再有人揭。次日一早,苏轼在“福无双至”后添上“今日至”三字;“祸不单行”后写上“昨日行”三字,凶联就成了喜联,一时传为美谈。
春联的变种很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我们现在常贴的“福”字,也是春联的一种。
据宋代《梦梁录》记载:“岁旦在迩,席铺百货,画门神桃符,迎春牌儿……”;“士庶家不论大小,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旭,钉桃符,贴春牌,祭把祖宗”.文中的“贴春牌”就是现在的“福”字。
关于“福”字,可能很多人小时候都有这样的体验,每每我们到别人家时,人家的大人都希望从小孩子的嘴里听到“福倒了”这样的话,但是我们不解风情,通常说出这样的话:“阿姨,你们家的福字贴倒了”。于是,那家的阿姨便脑门有无数的黑线划过……
“福”字为啥倒着贴?这里边又牵扯上了朱皇帝。相传明太祖朱元璋当年用“福”字作暗记,准备杀人。好心的马皇后为消除这场灾祸,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须天明之前在自家门上贴上一个“福”字。马皇后的旨意自然没人违抗,于是家家门上都贴了“福”字。其中有户人家不识字,竟把“福”字贴倒了。
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发现家家都贴上了“福”字,还有一家把“福”字贴倒了。朱元璋闻报大怒,命令御林军把那家满门抄斩。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对朱元漳说:“那家人知道您今日来访,故意把福字贴倒了,这是“福到了”的意思。”朱元璋一听有理,便下令放人,一场大祸终于消除了。从此人们便将福字倒贴起来,一求个吉利,二为纪念马皇后。
“福”字贴在家里,自然是“幸福”、“福气”、“福运”的寓意。春节贴“福”字,寄托的是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昭示的是美好生活的寓意。希望今年,有个小孩子,看见你家倒贴的“福”字,会口无遮拦的说上一句“福到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