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个网友的评论,她在工作之余,报了三四门学习知识的课程,为了去提升自身能力,显然她也投入了不少资金。意料之外,接下来生活并非如她当初所想的热血荡漾。工作、家庭、课程被塞满了各种疲于应对,在不同的微信群和课程间,在工作和生活间来回地“奔跑”,好不忙碌。这和她最初的设想差距甚远。
我们在某些方面好像可以理解这位网友的情况。中华民族一直是个勤奋好学的民族,对知识的渴望从来不含乎。先不说16年现行教育体制,光各种知识付费平台,各种技能培训学校,各式各样的知识方法书籍。
这个时代给予了我们这代人相较于先辈,太多难以企及的学习资源。只是过犹不及,被大环境所影响,越关注只会越焦虑。现在也是充满知识焦虑的时代,大家很容易感到知识欠缺,渴望继续学习提升。
遗憾的是,我们常常把希望当事实,我们希望通过新的知识和方法取得进步,这不意味着我们学到了就能进步了。在知道和做到之间相差十万八千里。
1. 改变
李嘉诚曾说过:“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
有的同学会疑惑,自己看过很多书,上课在认真的听课,不懂之处在积极的学习。结果,书读了好多本也没有太大变化,即使多少次看到一本好书,精髓之处激动难耐。学了课程也并不是预想的蜕变,多少次因为了解到了一个新知识点赞叹不己,就如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可生活还是沿着旧有的方向,缓缓前进,毫无生机。
我们想要过上理想的生活,似乎不过就是这一条路,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识智慧,走得更高更远。我们以为学得越多,知道的越多,越有底气,有安全感。知识带给我们对世界,对社会,对人,对事的看法都有了全新的变化。但这并不足以支撑我们走得更远。
在如此强调知识的重要性背景下,就很容易疏忽这样一个事实:知识是要学以致用的。
当我们把学习只是当作学习,而并不是把学习知识的目标设定为改变生活时。一切就离改变太遥远了。
如果真的要改变现状,去做,现在就去,做自己想要做而没做的事,想做好而做不好的。采用学习思维的方式,渴望用提升认知来改变生活,只能一直留在希望中,原地踏步。
学习知识是一种提高认知的活动。在《思维改变生活》中提到,埃利斯的情绪ABC理论:“当我们改变了认知时,会导致行为发生改变。”但强迫性地、焦虑性地学习知识并不会为生活带来太大的改变。
2. 动机
知道一件事,一个道理,但是就是做不到。甚至感叹自己的意志力不够坚定,没有为既定的减肥目标而坚持,没有为每天的学习目标而不懈。当这样的放弃做得越多,最后就会越懊恼沮丧。看看别人,怎么就能做到呢?
听过一句话“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虽然每个人长着千篇一律的鼻子,眼睛,嘴巴,但那个脖子以上的大脑袋,每个人是千差万别的。别人能做到的区别是别人有动机,有目标,有取舍。
我们学习了,知道要达到一个目标,要怎么做,用什么方法。最后要回到我们的目标,我们达成目标的动机够坚定吗?我们愿意为达成这个目标努力吗?为了减重10公斤,每天跑步1小时,做得到吗?如果没有强烈的欲望,就没有准备好要做这件事,即使坚持一阵也就不了了之。
做好准备也就意味着我们知道这件事会让我们牺牲什么,或休闲时间,或美食,或社交。总之,以目标为导向的开头绝对是痛苦,这种过程不会是舒服和自然的。
意味着我们要随时知道自己处于什么状态,保持目标足够理性,不会因为感性的一时之愉而随心所欲。
我们没有办法强迫自己对一件没有足够动机的事一直坚持下去,虽然认为是应该做的事。这时候,分析自己的想法观念更重要。这时大脑里的认知必然有着某种误区和错误,也就是需要学习新的信息知识之时。
唯一的方法不过是实践,学习,实践,反思,总结,周而复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