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标题,一些特别喜欢跑步的人是不是想怼我?毕竟目前为止我读到过的非赞扬跑步的文章所获得的评论中“好评”和“中评”都很少。其实也无所谓,我只是一时手痒想把自己的运动经历写一写。如果要概括一下这篇文章的核心词的话,应该是适合吧。
我最不擅长的运动就是长跑了
在我16到29岁的这几年中如果有人问我你最不擅长的运动是什么,答案百分之百会是长跑。我本人在游泳、乒乓球、羽毛球、滑冰等各项运动都还算擅长。但是每每提到长跑,我脑中出现的一定是中学时1000米跑后那从口腔到咽喉的疼痛和几近气绝的痛苦,所以“我最不擅长的运动就是长跑了”。
哪怕我后来开始跑步,也没去深想个中的原因,直到跟身边不跑步的朋友聊起来,才发现和我有一样痛苦记忆的人还不少,而这也是他们不跑步的原因。更进一步的想想,其实像我这样的人不一定是不能跑,只是不会“跑”。中学体育课是我长跑的启(cui)蒙(hui)点,简单的弓步压腿等热身动作后就是绕操场跑圈,没有人告诉我什么是适合的配速,没有人指导我的跑姿,更没有人跟我提及心率的问题。所以我总是开始跑的快,然后越跑越痛苦,好不容易熬完全程,浑身都是崩溃的感觉。
跑步也许简单,但依然需要学习方式方法。如果你也跟我一样因为某段痛苦的记忆认为自己不适合跑步,在确认自己身体方面没什么问题的前提下,不妨再尝试一下,这回跑慢点,慢到跑步时仍然可以轻松的说话,也许1km、2km后你都不会有痛苦的感觉。
原来我也可以这样跑
十几年后我克服“心魔”勇于再次尝试长跑的主要原因就是家属。我找了一位资深跑者做家属,一段时间内我们都处在他能陪我游泳,我却不能跟他一起跑步。经不住他长年累月的鼓动,我决定再尝试一次。开跑前家属给我普及了一下心率监测的重要性,并且给我佩戴了一块光电心率表。这次我跑了1.75km,为了控制心率我跑步的速度很慢,比身旁快走的大妈都慢,但是跑的一点儿也不痛苦,呼吸顺畅,可以说是谈笑自如。也是这次之后,我觉得我也是可以长跑的。
从第四次跑步开始,5km就成了我每次最少的跑步距离,最长一次跑过15km,配速也渐渐提升(很快就超过了快走的大妈)。跑步的频率大概每周1-2次的样子,我也参加了几个跑步活动,像是欢乐跑、女子跑什么的,对于跑步的了解也渐渐多了。
因为了解了,我选择放弃跑步
在我对跑步有了初步的认识后,我反而选择放弃这项运动,不是说再也不跑了,只是每周常规的运动中,跑步会是比较靠后的一个选项。原因概括来说就是我觉得跑步还是不太适合我,再多说点儿的话有这么两方面吧。
跑步还是相对比较“孤独”的一项运动,原本以为可以跟着家属一起跑,但我俩水平相差太大,他跑的不过瘾,我完全达不到他每次的跑步距离,所以多半时间还是我自己一个人跑。这对喜欢热闹,享受交流的我来说,实在缺少坚持下去的动力。一段时间内我靠着买买买来填补缺失的运动热情,但仍难持久。相比之下,用来接替跑步的羽毛球更加适合我,即便球技不咋地,还是可以为偶尔一记好球小小雀跃一下,哪怕是第一次见面的球友也会在几球之后相交甚欢。
另一个原因是时间成本太高。最初我也认为跑步是项没有场地约束,可以随时开展的运动,但实际上跑在马路边水泥地上和公园跑道上的体验相差太大,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人会开车到奥森、朝阳公园这样的地方跑步。空气更是问题,你想跑的时候空指爆表,空气清新时你可能正在加班。跑步机可以解决部分问题,但跟室外跑步相比还是很不一样。我一次跑步需要至少1小时,周末还好说,工作日可就大不一样了,下班吃完晚饭(本人胃不好,每餐必须准时吃),休息半小时,再跑步,基本晚上时间就没有了。所以后来我将工作日的运动换成了室内健身训练和室外跳绳,强度适中,最多半小时,加班时见缝插针也能完成。
一点题外话,跑步≠跑马
跑步的人似乎总会涉及到跑马的话题,而这种关联又跟其他运动不一样。像是我说我打球、游泳,很少有人会问我你参加某某比赛吗?可如果我说我跑步,很多情况下就会被问到你报名或参加过某某赛事吗(尤其是也跑步的人)。在我看来跑步是一项可以用来强身健体的运动,马拉松是一种极限赛事,跑步不等于一定要跑马。一项运动,在掌握方式方法后,作为业余爱好者的我们享受着每一次运动的快感;一场比赛,需要周全的训练和准备,成绩更是提及最多的。更何况马拉松是极限赛事,运动风险要比日常跑步大很多,不是简单的靠自我感觉就可以参加的。之所以写这点儿题外话,是因为看到和听到了不少故事,想到了就写写。
最后我还是想再说一下,跑步跟其他很多运动一样都是“动起来”的好选择,只是每个人的性格和需求不一样,所以适合的运动也不一样。为了健康的生活,只要动起来了,什么运动都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