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来,是名阿那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着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凈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在《降伏其心》这一章节,我们曾提到过美国社会心理学大师马斯洛马大师的需求层次理论,马大师给我们画的大饼叫“自我实现”。而要吃到自我实现这个画饼,我们先得依次满足在自我实现前的四个层次的需求。
佛祖老师给我们的画饼叫成佛,叫涅槃,叫西方极乐世界。在这一章节,佛祖老师没等须同学提问,便主动给我们描绘了前往西天极乐的沿途的美好风光。与马大师的从生理上的需要到自我实现有需要总共五个层次不同的是:佛祖老师给我们描绘的是成佛路上的沿途四站。凡人从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开始,经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三果,最后得阿罗汉道,只有四个层次。
对于这成佛四步,佛祖老师在《阿含经》中的许多堂课中给我们做过详细的讲解。
“有比丘三结尽,得须陀洹,不堕恶趣法。”
“有比丘三结尽,贪、恚、痴薄,得斯陀含。”
“有比丘五下分结尽,得阿那含,生般涅槃,不复还生此世。”
“乃至漏尽,心得解脱,成阿罗汉”
三结尽,得须陀洹,不堕恶趣。断了三结(身见、戒取、疑三结)就到了须陀洹这一阶段,算是小学毕业了吧!不入恶趣那是说跳出了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三个恶道,不会再在这三恶道中轮回,你的心再也不会执着于这三恶道的各色需求。按现在《金刚经》这堂课的说法是:不入色声香味触法。应该是已经脱离了身体感官的相,也相当于满足了马大师的一、二两层(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的需求吧。
再进一步,贪、恚、痴薄也基本了断,就到了斯陀含这一阶段了,是初中可以毕业了。按佛祖老师的说法,到了斯陀含这一阶段,基本已是在天道上混的人了,人道和阿修罗道的相也基本脱离了。但架不住心性还不稳定,一不小心还是会留级的,会再入人道或是修罗道的,所以叫往来啊!按马大师的理论,相当于又进一步满足了三、四两个层次的需要(情感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
五下分结尽,五下分,差不多就是三结外加贪、恚、痴薄。到了五下分结尽,就应该是彻底脱离了断了,再也不会往来了,完完全全地定居天道了,咱不再回来了。高中毕业,得一张叫阿那含的毕业证书。再拿马大师的理论类比一下,相当于已完全满足了前四个层次,更进一步咱偶尔还能体会一下第五层自我实现的需要了。
当然,东西方文化总是存在差异的,佛祖老师的成佛四步与马大师的自我实现五重奏并不尽同,区别是明显的,差异是根本的。
佛祖老师用的是:断、尽。用断和尽来应对人心的各色无止尽欲求。就如上章所说的以“无”为法,无就是没有,就是放弃,就是不执着,就是断了念头,尽了欲望。往简单了理解:咱改变不了世界,咱改变自己的心,先降伏了自己的心再说。当欲望不再是欲望,你就上得天堂。
马斯洛马大师用的是满足,一层一层的寻求满足,努力地去改变世界,让这世界来不断地满足自己一层一层的需要,直到自我实现。人心总是在寻求满足自己各种各样的欲望,一层一层地自下而上,吃得五谷想当皇帝,当得皇帝又想登仙。努力吧!少年!让世界改变,让世界来满足自己一层一层自下而上的需求,直至自我实现。
先不说谁对谁错,谁优谁劣,谁好谁坏。也不要说谁是积极的,谁是消极。在完全理解之前不敢妄下论断。用马大师的自我实现来对应佛祖老师的阿罗汉道。两者都是人生的最高境界。然而我佛慈悲,佛教由小乘而大乘,由阿罗汉道这一个人修行的最终果位,再到大慈大悲的菩萨,最后无余涅槃而最终成佛,上面又生出两个果位。
还是先来来看看这阿罗汉道吧。
“乃至漏尽,心得解脱,成阿罗汉”
漏尽,欲望不再成为欲望;解脱,我心不再执着于相,心得降伏;成就阿罗汉道。
成就阿罗汉道,总算是大学毕业了,该找个工作了。但按佛祖老师的要求,还想留校当教授,发誓要让大家都能大学毕业。虽然都是大家靠自己学习理解的,咱也没做什么。
当然在课堂上我们佛祖老师还是秉承了随说随否定,随写随擦的习惯。我们要欣赏沿途美丽的风光,但我们不能迷恋于这一路美色,我们要精诚前行。不要执着于自己修行到哪一步了,我没得须陀洹,也没得斯陀含、阿那含和阿罗汉。
佛祖老师仔细地给我们讲解了成佛路上的沿途风光,从上小学一直讲到大毕业。末了须同学以自身为例,并秉承佛祖老师一贯的风格,提醒同学们不能执着于那张虚无的毕业证书,不然就着相了,捧着毕业证书反把学问给忘了。
这一点上,作为解空课代表的须同学做得很好,佛祖老师虽然没当场给予表扬,但也顺着须同学的做派,也以自身为例,举例说明自己当年在然灯教授那里也是“无所得”。总逃不脱佛氏三段论的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