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几位妈妈私信我,希望我给她们推荐一些书目,以期帮助她们的孩子从亲子阅读、绘本阅读、被动阅读阶段顺利过度到独立的、主动的、不畏难的阅读阶段。
对于这个话题,我颇为惶恐,虽然我的儿子还算是喜爱阅读,阅读量也还算可以,但就一年级的组词造句看图写话来看,在这些应该最能够体现阅读“功效”的方面,他似乎并没有因为阅读而显现出明显的优势。我对儿子的阅读一直秉承着“量变引发质变”的原则,挑选的书目除了我自己童年看过喜欢的之外,基本都是搜网上推荐,或者直接当当网童书榜单,然后就是简单粗暴不问效果的只管“塞”。说起来,儿子对阅读的喜爱更多的是个性使然,作为一路陪伴的妈妈,我起到的最大作用,可能也就是陪伴了。
写下此文,一方面,希望通过梳理我儿子从学龄前至今的阅读历程,让我自己,对“阅读”这件事,再做一番认真的思考;另一方面,也希望能够在我的回顾梳理中,给到重视阅读的朋友们一些参考。
一、阅读的重要性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平凡过程,实际是人的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古今中外,关于“阅读很重要”的谚语俗话、名人名言俯拾即是,可以说,已为人母的我,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多看书多阅读才是学习之正道”,我从未质疑过阅读的重要性,但随着成长,我却在事实中越来越远离真正的阅读,大量的碎片化速食化信息充斥着我的生活,我以日渐浮躁、功利的阅读状态投入到了近些年从上至下持续高涨的全民阅读风中,我的购书频率与日俱增,阅读数量却每况日下,目标与实践不匹配的结果是什么?焦虑!
我冠冕堂皇的,把阅读的希(压)望(力)转投到了我儿子身上,从他出生开始,我的购书类别基本就是以童书为主,我凭着一颗浮躁功利的阅读之心,带着他遨游书的海洋。好在,他过去的几年游得还算愉悦;好在,他还未“沾染”到我的浮躁,我已经开始自省。
阅读是启蒙智慧、开拓眼界、滋养心灵的手段,而非目的,不应为了阅读而阅读,也不需为了阅读而忧虑。
暂且不提那些天生有着阅读障碍无法通过阅读获益的响当当的中外名人们,单是看看我身边,不爱阅读的成功人士其实也不在少数。其中最典型最坦率的应该是我的某任老板:他技术研发出身,早早创业成功,思维敏捷,眼光独到,学习能力强,尤其善于用人,是一位非常值得敬佩的企业家,但是但是,他真的不爱阅读,且毫不遮掩对于阅读的抗拒,曾有一次跟他闲聊,我向他推荐了一本颇有口碑的管理类书籍,他呵呵一笑说:“你先看你先看,你看完讲给我听就行了!我看到书就头疼。”
提出阅读并非成才成功的必要,并非否定阅读的重要性,只是希望能在自我阅读状态的调整过程中,在帮助孩子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进程中,在遇到阻碍的时候,少一些焦虑,多一点平和,能够真正感受到阅读之美。
二、读之初,爱之切
在孩子还不具备独立阅读能力的阶段,一个必然的阅读方式就是亲子阅读,在我看来,这一阶段阅读的形式,甚至重于阅读内容本身。
亲子阅读其实更多的是一种爱的输出、爱的表达,吉姆·崔利斯的《朗读手册》中有一段话:“你或许拥有无限的财富,一箱箱珠宝与一柜柜的黄金。但你永远不会比我富有,我有一位读书给我听的妈妈。”,父母通过亲子阅读,将爱和安全感传递给孩子,多年后,待孩子长大成年,在他们面对挫败困难,需要爱的庇护之时,或许他们会因为有着深刻的“阅读=爱”的记忆,而少了许多惊慌无助,他们很可能会很自然的、习惯性的借助于阅读,充满力量的,去完成残酷现实中的自我救赎。
《朗读手册》
三、阅读启蒙
与我们80后的童年不同,我们下一代的阅读启蒙大多都是从绘本开始,尤其是近年来备受推崇的国外经典儿童绘本。大概在乐乐一岁左右,我开始根据网络推荐的绘本清单给他购置绘本。绘本图画丰富,文字不多,对于刚开始认识这个世界的孩子来说,确实是最优的阅读选择。
优秀绘本的清单有很多,我认为不存在孰优孰劣,只有不同孩子不同喜好。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当然是多多益善,另外,这几年兴起的绘本馆其实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可以先借阅一批,再选择孩子最喜欢的购买。
低龄段的阅读有一个显著特点,那就是反复反复再反复,一个绘本讲了几十上百遍,大人濒临崩溃,孩子还在执着的:“妈妈,再讲!再讲!”,这是年龄特性,我们只能耐着性子,顺其需求。
绘本阅读具体怎么读?是逐字逐句?是随意发挥?还是指读文字顺便教识字?我觉得并无定式,每个孩子需求和喜好不同,整个阅读过程,其实更像是“十万个为什么宝宝们”在带着我们进行一场“你问我答”的游戏,他们的关注点或许在画面,或许在文字,又或许在绘本引申之外,继续耐着性子,主导权交给他们,我们配合就好。
《大卫不可以》
调皮的孩子总是更加吸引人,看着敲锅铲挖鼻孔光屁股的大卫,小朋友总是乐得哈哈大笑。而随着儿子长大,逐渐开始了独立思考,我再给他讲《大卫》,就不只是哈哈哈了,大卫是他的朋友,又或许就是他,他坚定地站在大卫的立场,用他稚嫩的语言为大卫的调皮举动进行着辩护,感受到他的这一变化,我顺势给他买了另一套经典书籍,详细下文再表。
《小熊宝宝绘本》
这套书对于好习惯的养成是否有作用,说实话,从我儿子身上,我并没有明显感受,但要说孩子喜欢,那是真喜欢,单单一本《午饭》我就已经讲到生无可恋,松口气还没几年,现在的我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小老鼠,让我看看你的饭盒好吗?”,对,我女儿也很喜欢这套绘本。
《蚂蚁和西瓜》
这本书对于机器控乐乐来说,最喜欢的就是小蚂蚁们把西瓜搬回家后榨汁储存的内容,就那么一个漏斗放在瓶子上的简单画面,他就能始终保持着饱满的精神状态,新奇得好像他从来没问过我也从来没回答过一样,几十遍几百遍:“妈妈,它们这是在干什么呀?”,“榨汁!榨汁!榨汁!”。
四、阅读的拓展
我翻看了一下历史订单,发现从儿子幼儿园小班开始,我就在尝试给他购买纯文字的书籍,试图增加他的阅读深度和广度,但其实这是我自己给自己挖了一个坑,这个阶段的小朋友,对于文字还没有敏感度,还是更倾向于图像阅读,所以结果就是我拿着故事书吭哧吭哧声情并茂半天,小朋友依然意兴索然,只得暂时放弃。
纯文字书籍稍嫌拔苗,但文字增多、图片内容更复杂丰富的绘本还是可以有的。可能正是因为阅读的绘本复杂性增加,小朋友想要探索发现的需求也在增加,妈妈深思熟虑的回答逐渐不能满足他,他急于自己看懂书上到底说了什么,他开始尝试独立阅读。而哪怕绘本,独立阅读最大的障碍也还是在于文字,于是,乐乐小朋友开始进入了“妈妈,这个写的是什么?”阶段。
学龄前小朋友的识字问题备受关注,我买过“悟空识字app”的会员,买过《四五快读》,尝试过后,为了在学前还能维持母慈子孝,只能搁置。最后发现,“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什么都不如引发孩子兴趣,让他主动认字来得好,如下几本是乐乐非常喜欢的“复杂”绘本,因为他的兴趣更多的偏向科普类,所以我购书的时候也会有所侧重,选书的首要原则应该是孩子的兴趣,在兴趣的基础上再考虑复杂度的提升。
《奇趣大物理》
《奇趣大化学》
这两本是趣味立体翻翻书,书的形式非常多样有趣,内容也很生动丰富,在带着儿子过了几遍之后,他就开始自己翻看,而且还是常翻常新,经常是看着看着就在听到他在惊呼又有了新发现。“奇趣”系列还有《奇趣大数学》,《奇趣大生物》,应该也很不错。
《神奇校车》
这确实是一套神奇的科普,作为成年人,我也觉得相当吸引,这个系列也应该算是乐乐幼儿园阶段的最爱,他已有“图画版”,“桥梁版”,准备再入一套“阅读版”。
《巴巴爸爸》
《巴巴爸爸》其实也是我的童年,哪怕我至今还分不清巴巴宝宝们的名字,却不影响它成为我心目中的经典。毫无代沟的,我的儿子也很喜欢巴巴爸爸,无所不能的巴巴家族满足了孩子对于有趣生活的各种想象,两套入手。
五、曲线阅读
我在前文提到过,对于纯文字书籍我引入得稍早了些,没能顺利推进,直到我发现了一个辅助阅读的神器——“喜马拉雅FM”,万能的喜马拉雅上能找到大部分经典少儿书籍的音频,而且很多都是专业播音制作,对小朋友而言更具吸引力。
乐乐是个不喜欢睡觉的孩子,睡前故事对他来说是绝对的福利,至于故事是否文字太多内容太深都没关系,来者不拒,只要能够不睡觉。关了灯,躺在床上,静静地听着故事,这是一天当中很值得期待的一段美妙时光,每晚大概一到两个小时,一直持续到我们家妹妹出生。
除了音频,一些经典名著改编的电影电视也是很好的阅读引入。逐渐的,小朋友会主动要求给他买他听过看过的书籍,逐渐的,就过渡到了独立的纯文字阅读。
而这种曲线阅读的可行性,在我女儿身上也得到了体现。我们家妹妹特别入流的迷上了《小猪佩奇》的动画片,为了保护视力,给她买了佩奇的系列绘本,同样很是喜欢,在她吵闹着要打开电视看“Peppa~Peppa~”的时候,绘本替代,轻松安抚。
《郑渊洁系列作品》
《皮皮鲁总动员》、《鲁西西外传》、《舒克贝塔传》……郑渊洁的作品是我童年的最爱,在乐乐跟我争辩大卫并不调皮的时候,我就知道他肯定会喜欢郑渊洁的书,每一个孩子,都有一颗叛逆又善良的心,而郑渊洁,是孩子的知音。
《罗尔德达尔》
罗尔德系列的可读性非常强,乐乐小朋友拿到这套书的时候尤其兴奋,因为里面有他看了三四遍电影的《查理和巧克力工厂》,除此外,其它的故事也非常精彩。
自从妹妹出生,一是儿子的独立阅读已经比较顺畅,再也确实是无暇顾及,儿子已经很久没有听到“妈妈讲故事”了,偶尔会蹭着跟妹妹一起听妈妈讲的“幼稚”绘本,看得出,他还是很享受这样的时光,当然,我也是。
哪怕是惊悚悬疑,哪怕是悲惨凄苦,哪怕是专业学术,哪怕是单调深奥……我们总能从阅读中感受到美妙、愉悦、勇气、力量……
或许读了很多书,我的儿子依然写不出精彩的文字,管它,去读就好!与子共勉。
2018年7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