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清明假期,终于断断续续读完了阿德勒的《理解人性》。这是读阿德勒的第四本书。前面读过他的《儿童的人格教育》《自卑与超越》《生活的科学》。
这本《理解人性》花费更多的笔墨在对于人性的基本问题的探讨。阿德勒将人性定义为人面对现实生活的一种相对稳定的行为情绪反应模式,也就是人格。
个体心理学认为,人格是一种相对稳定、统一的行为反应模式,产生于个体的婴幼儿时期。在这一阶段的时候,如果没有发展良好的社会情感,而片面发展了其权利意识,那么他就容易发生心理偏差,也就是通过追求不切实际的优越感,来实现控制他人的目的。
我觉得阿德勒的这本《理解人性》最精彩之处是对于虚荣心的解释。阿德勒认为,人类的虚荣心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不过,如果过于追求这种虚荣感,就是一种病态。其本质原因是人类普遍的自卑心理的一种补偿。
如果这种自卑心理发展为自卑情结,那么就可能促使孩子追求优越感,追求虚假的目标,使其产生了回避退缩丧失勇气的心理。虚荣心是一种悲观主义,属于怯弱型人格,不直接解决问题,怯懦、胆小,喜欢回忆过去,回避社会生活,不是与对手直接交锋,而是用计谋,甚至用回避,比如阿Q的精神胜利法来取得所谓的心理上的优越感。
他谨小慎微,担惊受怕,或者暴躁、焦虑,内心极度不安全。他不信任自己,当然更不信任他人,所以只信任权力、金钱,是贪婪的、自我孤立的怀疑论者。弗洛姆称之为“不合理信念”者。
阿德勒认为,虚荣心是一种攻击性特质。虚荣心带来的是导致个体脱离现实,无法理解人际关系,融入生活,进而产生反社会行为的心理。
阿德勒指出,虚荣心起源于过于追求他人认可,以竞争型为唯一目标的家庭或学校教育。童年早期,被家人忽视,家庭教育的不恰当,崇尚特权,误用天才等等原因都会导致孩子出现虚荣心太强的问题。而发展孩子的社会情感,多多关注他人,学习共情,参与社会活动,谦虚真诚,学习常识,学习个体心理学来深入认识自我和他人等等的方法,就能够纠正这样的心理偏差,使得孩子能够从自卑和补偿,从追求虚假目标的不良模式从走出来,获得对于自我的超越。
阿德勒强调社会情感,反对孤独、独处,他提倡对他人的友善、乐观开朗,积极的社会情感。通过培养社会情感,来发展健全的人格。阿德勒的社会情感概念让我想到了弗洛姆的爱的概念。弗洛姆的爱的核心是人类之爱,不仅仅是他人,也是对于自我,或者根本之处是一种无差别的平等的人类之爱,先从自我出发,再惠及他人。
用夫子的“己欲立先立人,己欲达先达人”弗洛姆强调的是立己和达己,而阿德勒强调的是立人和达人。弗洛姆强调独处,阿德勒强调群居。其实根本都是为了发展健全的人格。不过,一个是内求,一个是外求,再转向内求。一是直接发展主体性,一是通过主体间性发展主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