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本哈佛爸爸高燕定写的《人生设计在童年》,有些启发。
这本书讲述的是高爸爸在女儿5岁时就为其制定未来做律师的职业规划,带着女儿向着这个目标,一直准备了十多年,最终让女儿考入哈佛,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律所合伙人的故事。
她的女儿在她的培养下,会四种语言,11岁出书,积极参加社区、义工活动、工作经历丰富、领导才能出众,成绩是标配,还有小提琴等特长,非常全面。
取得如此多的成果,我也看到高爸爸女儿付出的艰辛。
小学3年级学大学代数,高中时基本把大学学分都休了一半,不仅学习还拉小提琴、参加社会活动、研究社团、做杂志社工作,绝对是超前学习和精英教育。
看了这个故事,我知道大家一定会想,这么小怎么会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职业,一定是父亲强加给她的。
我们在这里暂且不讨论放养教育和精英教育的问题。
你再想下下面的情况,是你或你孩子想要的吗:考大学不知道学什么专业,问父母,问老师,问厉害的人,就是没问过自己。
考上大学把高考的书扔掉,在大学里痛痛快快的玩耍。
毕业了找工作,也不知道找什么工作,问父母,问同学,问厉害的人还是没有问过自己。
找了一个工作先试吧,中途也换了几个,定下来转眼30多岁了在公司也没有混个一官半职,在单位是个可有可无的人,遇到裁员自己就是第一批。
或者自己挺优秀,年级轻轻就升职加薪,家庭和美,但又觉得按部就班的生活一眼就看到了头,感觉自己30岁就已经死了,开始想了解自己真的想要什么。
这都源于中国人对于集体意识的屈从,符合社会主流,好听话、好大学、好工作、好家庭,所有人都要变流水线上一模一样的产品。
但从没有关心过什么是自己想要的,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为什么要提到上面这些,因为一个好工作的定义是:自己有兴趣、有能力去做,又符合自己价值观。
你要找到这样的工作的前提是,你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你能够向社会交付价值,你应聘的单位认可你的价值,能够给予你想要的,才能使你的职业生涯之旅更加美好。
一、以终为始。首先你要倾听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找到自己心之向往。
想一想在人生中什么东西对你是最重要的,家庭、朋友、工作、健康、金钱、休闲、爱情….,可是人生短暂,人的精力也有限,只有把自己的精力,分配给自己认为最重要的事才能产生最大的效力。
乔布斯,他用苹果改变了世界,但他却是一个刻薄、冷酷的丈夫和父亲。他的人生有着无人祈及的高度和深度,但却缺乏温度和宽度,他真的幸福吗,找到自己心之向往了吗?
也许只有他自己才知道。
找到你认为生命最重要的东西,才能使你的内心产生最大的驱动力去实践你的目标,这就需要你做减法,对你的人生价值观的进行探索,发现对于自己什么是最重要的,才能有一个人生方向、目标或者意义。
你所有奔向目标的行动才有依据、意义和方向。
二、才华配得上野心。你有什么,才能离你的目标更近一些。
企业是市场化的机构,因为它需要交换价值才能活下去,而他用于交换的价值来源于服务,来源于企业个体创造的价值的总和。
你希望自己的付出能够得到相应的回报,成就感、金钱、社会地位等,那么你也需要输出你的价值,你的能力、
才干符合企业的需求。
比如说你要去应聘一个财务总监,相应的岗位要求可能是5年以上大型企业财务管理运营经验,拥有注册会计师资格证,学习能力,责任心强等等。
那么你就必须对标自己到底有这些东西没有,有了目标、对标、努力最后应聘上这个工作,这就是很现实的事情。
就像文头所说的高爸爸的女儿,花了十多年为了成为职业律师而储备,她当然比很多人都适合她所任职的岗位,刻意练习甚至让她超出岗位的要求。
三、把找工作当做找对象,才能顺利的走下去。
找工作和找伴侣很相似,大家各方面都合适,才能过得长久。这个所谓的合适就像一把钥匙与锁心能够对上。
个人的能力整合匹配企业的需求。企业反馈的薪资、待遇成就感等正好满足个人价值观的需求。
及个人各自能提供的,因此在求职时对内要了解自己的兴趣、能力、价值观,对外要了解工作实际内容、环境、岗位要求、人际情况、企业文化等内容。
对企业及个人各自的需求进行一一分析,匹配。那么找到适合自己工作的可能性才会升高。
不分析、不计划像无头苍蝇似的乱撞,除非运气好,很有可能找到不适合自己的工作。
例如本来崇尚自由、大大咧咧的人跑去做档案、文书或会计工作,自己不喜欢,还做不好。
提前分析和思考才能提高人生这场实验的成功率。
职业规划并不神秘也不高深,对于中国人来说确是很有必要。除了能探究自己到底适合做什么工作,还能顺带能探究自己生命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