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这本书,没花几天时间。还是间歇看的。
虽然是译版,但仍能感觉到海莲和弗兰克鲜明的性格特点。到底还是保留了原来的味道。
他们说,自从这本书出世,查令十字街84号就成为爱书人的朝圣之地。可是,我看完之后并没有想去的欲望。甚至也没有对此留下什么特别的印象。
唯一令我失魂落魄的,是他们20年不间断的通信。
从1949年到1969年,整整20年!如果不是弗兰克的意外去世,也许会有30年、40年~
虽然中间也会有一两年不通信,但难能可贵的是,一提笔,依旧是当年的那个感觉。
不去想他们通信的内容,只想想他们握笔写信时的场景,就觉得无比地美好。
有那么一个人,你从未见过,隔着半个地球,和你有着这样深刻的联系,多么美好又浪漫的一件事啊。
刚看完这本书时,会对他们最终没能相见感到遗憾又惋惜。可是,细想之下才觉得,这也是一种完美的结局。
虽然这是生活不是小说,不能只站在美感的角度去思考。但还是忍不住去想,有种感情叫做相见不如怀念。
他们有着各自的圈子和生活,虽然可以说两人之间已经开始融合,但毕竟弗兰克的生活是完整的,撇去精神层面不说的话。
而海莲太过自由,至少给人的感觉是这样。
其实我一直想不通的是,这20年中,难道海莲真的没有一次机会去她神往已久的伦敦吗?
如果真的想做某件事,一时无法得偿所愿,20年也不行?
还是这样一件算不得大的事。
所以,最后她才会那样后悔吧。
不是没有机会,只是自己不争取。或者说,心里还是不敢。
看似自由、洒脱的海莲,其实心里是个胆小鬼。
后来了解到,她的丈夫死在了二战中。她一定悲伤了很长时间吧,所以帮助弗兰克他们的举动就非常合情合理了。也正是这段经历为她打开了另一扇窗,一扇无法言喻的窗。这扇窗里,有她神往的英国文学,有她向往的平凡家庭生活,还有很多简单的美好以及某一时刻自己也未察觉到的心动。
那是心灵与心灵之间穿山越海的共振,是灵魂与灵魂之间的把酒言欢。
这样的美好,怎能不叫人心动?
从一开始的激动,慢慢冷静、慢慢冷却,最后,退回各自的轨道。
只是,一如既往的生活中多了一丝期待和小美好。
也许,弗兰克在每年的大批量游客中期待过某个影子,只是一年又一年的失望后,慢慢通透明了。
而海莲呢,由于心里的怯懦,20年不曾踏入她魂牵梦绕的土地。那里曾经有她热爱的文学和牵挂的身影,可是她宁愿在梦里窥探,也不敢靠近。非要等到人事皆非、无法挽回的时候,才让机会靠近自己,来一场所谓的“圆梦”。
可是,哪还有梦让她圆呢?
不过只有深深的失望,而已。
当她亲自踏进这个她想象过无数次几乎以为自己早已来过的地方,看到的是一扇虚掩的门扉,玻璃门后是昏暗的书架错落,但是,零散的纸张代替了整齐紧密的书籍,穿梭其间的工作人员也已不知所踪,剩下的,不过是一层不知何时积下的尘埃。这时的她,心里又会有怎样的感想呢?
曾经她以为这里是世界上另一个温暖她的所在,可是隔着多年的时光,温暖的人和事已经飞走。只剩下她,一个人留在原地、缅怀过去。
站在曾经的马克斯与科恩书店的一角,闭上眼睛,时光开始倒流,一切景象仿佛都开始浮现在她眼前。塞西莉、梅甘、比尔、诺拉、玛丽,甚至老板马克斯,他们都在欢迎她的到来,热情地忙碌着。而他,那个让她好奇又让她生气的人,不就站在旁边,脸上带着他特有的理智的微笑,静静地看着她吗?
睁开眼,面前不远处亮光漏下来的地方,空气中浮动着细小的尘埃。
仿佛有个人刚刚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