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倾听
有效交流往往取决于听者而不是说者。
人们讲话的速度往往大大低于思考的速度。听者在听时,发生持续走神而仍然认为自己听懂了。大脑独特的模式拼接能力,可以把听到的碎片化、零碎的东西,按照以前遇到过的模式拼接起来。
随着我们学习的越多,模式拼接能力会变强。对抗这种能力拼接能力的局限性,用“自知”作为起点,需要获得一种“能够甄别已知信息有效性”的知识。信息的有效性决定了交流过程中“理解”质量。
为了真正做到有效倾听,最需要克制的就是“过早质疑”。说者不可能一下把所有的必要信息全部说完,尤其要展示复杂又重要的细节时候。打断不仅增加了说者表达难道,更为重要的是增加听者获取全貌的难度。“过早质疑”同样会制造幻觉——“觉得对方的论证不堪一击”,同时让停止不由自主的进入“排斥”状态。
倾听的过程中,利用多余脑力处理两方面信息,“回顾”与“预期”。过于高估自己的记忆力,会轻视“回顾”,遗失重要信息加重对后面的内容理解。只有记得住要点,才能够理顺要点之间的逻辑关系。
讲者的内容无时无刻都分为两类:事实和看法。如果事实,那就花时间想“他陈述的事实真实性如何?”,如果看法,那就要花时间去想“他这个看法/意见的根源来自何处?”
“预期”,其实只不过是猜想“讲者下一步可能会讲什么?”但这个运用“多余”脑力做出动作却有诸多的好处。首先它将自动增强听者的注意力;其次它有助于正确把握和组织讲者的内容;最后,它能使听者“听到”更多原本听不到的信息。
面对面交流的时候,听者的反应会极大程度上影响讲者的状态。那些善于沟通的人往往在恰当的时候用这样的句式:“那你看我这么理解对不对?……”讲者在这样的时候,会自然而然地想尽一切办法表述清楚;甚至在这个过程中讲者也会突然发觉自己的疏忽之处而后没有压力的自我纠正。
说与不说
明明是同样的话,你说出来就不像那回事儿。你要根据你的情况选择你能说的话、该说的话,你说出来别人能听的话。
进而通过努力、通过积累成为能说那话的人。赢得尊重是最不能急于求成的,别人不如自己那样关注自己,所以会更晚知道自己有实力说出这样话。
对许多人来说,“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浪费时间精力的做法
<论语·卫灵公>里有一句话,“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
共生状态
心理学把“自己饿的时候全世界都饿,自己痛全世界都痛”,称为共生状态。
脱离共生状态过程非常痛苦,因为在那共生的状态下,一切都好像由自己掌握。最无能的状态被理解成为最自由的状态。婴儿大于5个月后会脱离这个状态,但成年让仍然有影子:
- 少年时期同生共死的朋友
- 青春期飞蛾扑火的爱情
- 成年之后知己热泪盈眶激动致死
- 粉丝狂热
分不清自己和迷恋对象的区别,误认为”一体的“。
有意义的讨论有三个原则:
- 有意义讨论前提是双方不仅要“相互竞争”更重要的是还有“相互合作”
- 事实、真相、真理、道理是独立存在的,从来不会依附于任何人或集体存在。
- 真理不变,也不会因任何人而变;不停变换的只是人们对真理的的解释或理解
双方共同遵守理性讨论的基本原则:
1. 在没有确凿证据之前不能随意判断
2. 有了确凿证据,结论就算令人难受也必须接受
3. 错了就要承认并进行改正
4. 对了也好,错了也罢不许向对方进行人身攻击,应该对事不对人
5. 谁有道理的就听谁的
6. 双方都有一定的道理,那就看谁的理由更站得住脚谁的结论更实际
7. 双方的提案都不好,那么只好“两害相权取其轻”
不要试图拉回对方到理性讨论的范围,一旦对方不在遵守,就放弃吧。即使对方不依不饶也不要,接下来的不是讨论,是争论,害处比如浪费时间,影响情绪、甚至转化为敌人。
地球上最虚伪的群体是神职人员、政客、律师和教师。这些人最不缺的是“经常认为自己的手中掌握了真理”。
跨越“自以为是”的众多原因,必须为了变得“有知”而去挣扎,挣扎结果是你面对更多的无知。绝望的像西西弗斯的巨石。平静的接受自己的无知,你的水平已经接近苏格拉底。教育本质教会下一代跨越“自以为是”。
如果发现讨论中有自以为是的存在,退出讨论。不要认为自己有能力、有时间、有责任、有义务教会他们想明白的本领。
- 绝大多数情况下,心智成长从来都是自己的事情,并且只是自己的事情
- 这是几乎每个社会都想系统地完成却从来没有成功过的事情。
- 最后你要考虑自身安全因素——不要被吸血鬼咬到,最好甚至不要被看到
讨论的事实,而不是看法。看法只能交流,然后自己去衡量比较对方看法的合理性。而很多时候,每个人自认为有自己的看法都是扯淡——大多数人不思考,不懂如何思考,所谓主流观点并不是因为正确才成为主流,只是因为它恰好最适合那些不善于思考,不愿思考的人的感受而已。绝大多数人的看法,基本上都是被灌输的。
正确复述
每个人对同样的词的理解不同的,词的理解依靠长期的积累并受到环境的影响。比如“慷慨大方”,“精于计算”。
发送者编码,传递,接收者解密,接受者融入想法都自己思想系统中。整个过程到处都容易出错。所以增加了“反馈机制”。“你的意思是……,是么?”
勤于反思
每个人都有各方面的局限,比如认知的、经验的。每个人都只看到部分事实,大大小小的冲突的根源。所以我们要经常反思。
反思要一下要点:
- 深刻了解经验的局限。不仅仅是了解道理,还要一定程度勇气行动
- 时时刻刻保持警惕经验
- 使用记录使自己记住更多的经验。有效的回避多次犯同样的错误
- 用观察与阅读汲取他人的经验
- 经常使用类比跨越未知与已知的障碍
- 运用时间积累;耐心等待不可能跨越时间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