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让你在第一眼看到 ta 时,关注点不在她脸,而在感觉上,直觉被吸引的人。
一提起“老”,你会想到什么呢? 丑,容貌焦虑……
面对老了问题,首先需要消除人们对老年人刻板印象,充分调动老年群体资源,这个很难。
其次,我们需要利用,各种传承文化中原本就有的,那些有益于老年人的因素,多开发他们身上的正面价值。
老人,是一个可爱的生物。
接下来,四个部分内容讲“如何优雅地变老”:
第一,社会人,应该如何平衡人们对老龄化的负面印象;
第二,老年人做哪些事情让自己“优雅地变老”;
第三,社会做什么?帮助老人“优雅地变老”;
最后,我们如何平静地面对死亡?
第一部分
如何平衡和消除人们对 “老”的负面印象。
不可否认,一提起“老年”两个字,通常印象就是衰弱、迟缓、头脑不灵、病痛缠身☞这些让人感到不快的负面特征。
因为我们不是突然一下衰老的,而是逐渐变老的。
很多事情不是突变,而是量变。
人类距离“百岁人生”的目标已经越来越近了。虽然到目前为止,但统计学上↑“老年”的指标60并没有发生变化。
实际上,在步入统计学意义上的“老年”之后,
我们还有很长的人生道路要走。
在很多行业里面,60岁正是乘风破浪之时。
虽然预期寿命增加,但老人带着严重疾病生活的时间还是大抵一样。
老龄的延长,其实是我们的身体健康,快乐奋斗时间的延长。
与其说年老是一个数字60,不如说是健康无病无痛生活的时长。
历史在发展,社会在前进,人们的思想观念,言行举止都不能总停留在过去的水平上,
“老龄化”这个词具有很强的误导性,它掩盖了如今老人“年轻化”的事实。
真正重要的并不是被某个人说,ta到某个被当作“老年”的岁数,而是他的精神状态和工作状态如何?还能不能做贡献。
著名的大提琴家和指挥家卡萨尔斯,他说:年老是相对的,如果我们继续工作,而且总是能发现周围的美好。
年老并不一定就意味着丧失生活的干劲。
别放弃,拥有不一样的生活。
老人可以做很多,自己从未想到过事情,当然!
前提是,你得去想。
一、老人还有责任在身,对家庭和睦起着重大的作用。
二. 老人责任还大着呢,有责任就有意义。
三、老人还是有许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等着去实现。
第二部分
“我(老人)应该如何生活”的问题?
想要“优雅地变老”,靠与生俱来的“天赋”是远远不够的,虽然想要活下去的冲动,牢牢地精雕在我们的基因里。但,那只是冲动,没有完整的体系让你优秀的完成。
我们都想长寿,都不愿衰老。
面对自己逐渐老去的事实,
我们很难不感到忧虑和恐惧,
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
去学习如何平和地面对自己的衰老:
四条建议,四个L
运动(Lauf)
学习(Lernen)
爱(Lieb)
笑(Lache)
运动(Lauf)
运动的好处不赘述。
学习(Lernen)
年轻:某个专业上的学习,学习一样乐器、一门手艺、一种语言
退休:无聊时的学习,“老年大学”的存在。
通识:
每天学习,可以增加脑神经的活跃,有效地对抗老年痴呆。
每天学习,能缓解压力和改善情绪,尤其是能够减少无聊和孤独感。
随着年龄的增长,让我们的身体状况越来越依赖 头脑和精神的状况,而不是相反,让精神依赖于身体。
法国思想家伏尔泰说:对于文盲来说,晚年就如同寒冬;而对于有学识的人来说,晚年却是收获。
人,无论什么时期都应该多在学习上进行投资,
这样才能在晚年得到回报。
爱(Lieb)
宽泛的“爱”,老人(不只是老人,包括任何人:)都应该尝试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伴侣、子女,亲戚、朋友、广场舞队、各种兴趣小组,等等。
建议老人,多参加一些志愿服务和社会工作。这些共同的活动,既能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又能培养友谊。
对一个人来讲,他人的认可、被需要和爱和被爱,是最能调整生活状态的东西,往往比药物好。
如果你作为一个老人看到这篇文章,那我只能说,你已经很优雅了,精神肯定是富足的。能看到这里的说明你心态平和。就不需要我多加赘诉了。恭喜您!!
笑(Lache)
我们都知道,保持乐观和笑容,会减缓衰老。
你也可以想象一下,不管在家里还是在街上,看到一个乐呵呵,有精气神的老人,是不是总会让我们觉得他“优秀”,而不会让你觉得像碰瓷的。
笑不仅是一种天赋,也是要后天有意识练习的的。所有人了解的笑正常情况下都是不一样。
“优雅地变老”其实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
“自暴自弃地变老”
也就是刚刚开始感受到自己在衰老,原来的身体和精神力量在下降,开始觉得力不从心,原有的社会关系在慢慢消失。
这个时候,任何不好的事情通常都会令人抓狂的,人在这个阶段可能会变得脾气暴躁,情绪低落。(更年期类似)
‖‖‖
“明智地变老”
接受了自己变老的转变,逐渐练习四个L,具备了优雅变老的内在条件,可以比较心平气和地享受老年时光。
这个时候,很多以前看重的事情,比如权力、名望、享乐,都在一个平静幸福的晚年面前失去了狂热。
逐渐意识到,自己不再需要向世人证明自己,可以更加专注于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也更愿意在他们身上花时间。
☞
“创造性地变老”
让晚年的生命具有独特性,成为伏尔泰笔下真正的“收获之年”。
把生活过成像陈列品一样,让自己的生活态度具有独特的释然,让生活有截然不同的质感。
第三部分
社会和他人应该做些什么,来帮助老人实现“优雅地变老”。
第一条是:为什么要尊老敬老?
这条原则,为什么是一项天经地义的道德原则。
支持依据如下:
从人类进化角度上↑讲:人类女性在生育期之后还有很长的预期寿命,是有原因的。可以更好地确保后代的生存,比如抚养孙辈、传授生活经验等等。
从社会正义上↑讲:尊老敬老应该是一项纳入法律的义务。因为相对✓于,很多动物,人是非常脆弱的,人从出生到成长为可以独立生活的成年人,要十几年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需要很多来自长辈的关心和支持。
从最基本的公平互惠的角度看:年轻人也应该在老人老去之后,尊敬和赡养他们。
但是,人类,父代与子代之间的互惠,经常是滞后的,老人首先付出很多,才能在子女成年之后获得他们应得的回报,且是不公平的。
第二条是如何尊老敬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个基本原则通用于各处。这种同理心或者换位思考的原则,也被称为伦理学里的“黄金法则”。
在尊老敬老的问题上,这条原则可以表述成:
等你老了希望别人怎么对待你,那么你现在就应该怎样对待老人。
一个直达人心的童话:儿子和儿媳妇把垂垂老矣的父亲赶出了家门,给了他一个木头碗让他去讨饭;结果他们四岁的孩子也拿了一个木头碗,跟自己的父母说,等我长大了,也让爸爸妈妈用这个碗吃饭。结果这对夫妻赶紧把老人接了回来。
我们做老人时不想得到的,成年时就不要强加给老人。
随着年纪的增长,人的自理能力越来越差,头脑也越来越不灵光,好像变成了小孩一样。
我们都知道,孩子需要真诚的关心、鼓励和社交。他们想要行使自己的权利,和大人平等地交流,而不仅仅是吃饱穿暖,得了病有药吃的基本物质保障,更多的是,体制里的关心。
老人也是一样,他们也希望得到真正的关心、精神上的交流,和年轻人之间的平等权利,而不是像被关在像“老年幼儿园”一样的养老院里,只有护工机械性性地例行日常询问:他们是否吃饱喝足,甚至用一些冰冷的机器来代替人的关怀。
总的来看,“尊老敬老”这四个字说起来很容易,但是要真的做到却非常困难。
需要我们具有很强的平等意识,设身处地地去理解和想象老人的实际需要,(共情:)还要保持巨大的耐心。
第四部分
最后,我们来说一个略显沉重的话题:死亡。
不可否认,在“老年”这个词,覆盖的人群里,有一批处于生命最后阶段的“高龄老人”。
我们都知道人终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
死亡可能是,对所有人来讲最平等的事情了。
在死亡面前所有人都变得同样渺小,同样微不足道。即使我们曾经豪情万丈,但却注定短暂而平凡的生命,
相对于死后的虚无来讲,我们几乎什么都不是。面对这种虚无的终局,不免有眷恋、悲伤和痛苦的情绪。
这个时候,就需要一种“应对死亡的艺术”。
也需要全面深入地思考死亡,来平静面对当下的自己。思考“有意思的现在”怎么做,比随时可能来临的死亡更具参考价值。
既然外在的命运无法扭转,愤怒和痛苦无用,那为什么不转变自己的态度,
认识到真正的幸福并不在命运之中,而是在我们的内心之中呢?
当人类可以坦率地和理性地接受生命的终结,带着平静的态度过好剩下的每一天之时,又当如何。
波埃修斯说:“一切命运都是好运,它或者奖励,或者规训,或者修正,或者惩罚,因此或者是有用的或者是正义的”;
“没有什么东西是不幸的,除非你认为它是不幸;也没有什么东西能带来幸福,除非你对它感到满足”。
“l现在即永恒”,
我们唯有抓住现在才是真正抓住了最宝贵的生命。
在历史上,哲学家提出了各种各样如何应对死亡的策略,大多数都是劝告人们清楚地认识自己,不要把自己看得过于重要;专注于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快乐;不要惧怕思考死亡,相反认真思考死亡,才能把它严肃地看作自然的一部分,才能帮助我们做好它随时降临的思想准备。
《论老年》:老人的死是生命的成熟,成熟而死是幸福的,我越接近死亡,越觉得好像一个人在远航之后望见了陆地,终于可以进港泊岸了。
作为医生和家人
作为医生应该对老人实施“最舒适治疗”,而不是“最大化的治疗”。
一 “最大化的治疗”
就是把维持生命当作首要目标,而不论使用怎样的手段。然而在“最大化治疗”的指导原则下,很可能会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更重要的是,在一些情况下,靠各种机器维持生命,会让老人觉得ta失去最后的尊严,这比si还让他觉得难受。
二 “最舒适治疗”
就是要找到一个维持生命和保持尊严最佳的结合点。以减少痛苦、提高生活质量为主要目的,而不是单纯以增加生命的长度为目标。
对某个病人来讲,“最舒适治疗”是什么,不是一个可以用抽象理论确定的事情,而是需要具体病人具体分析,需要医生的准确判断,并给出有针对性的方案,与老人和家属,充分的沟通;而不是把医生的个人意志灌输给病人,也不是在“尊重病人”的借口之下,把所有艰难的决定都推给病人。
作为家人,最重要的是保留老人的自尊和自主,不要让老人沦为乞求得到帮助的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作为家人,我们不要用自己的判断代替老人的判断,(我们经常犯的错误,而我们却偏偏不懂)
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老人,而应该作为无私的代理人来为老人考虑。
在老人足够清醒的时候,医生和家人都应该尊重老人的意愿,这里也包括尊重他们不再继续遭受痛苦,结束自己生命的意愿。
在生命的最后关头,给老人提供安慰至关重要,而最好的安慰就是家人能够留在老人身边,握住他们的手,和他们交谈。
我们每个人都不希望在孤独中离开人世
对“我们从哪儿来?”“我们要到哪儿去?”这些问题的不断思考
是每个人一生都在找的答案!!!
了解如何看待和应对老年问题,绝不仅仅是一个社会和政治问题,也绝不仅仅对现在的老人重要;而是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非常重要。
真相是,我们未来也会成为某个“老人”。
不仅因为我们都有父母,
更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在慢慢老去。
观念上的改变是我们迈出的第一步。
真相是,我们未来也会成为某个“老人”。
真相是,我们未来也会成为某个“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