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篇分享中,我提到,作者没有开头一落笔就写宁荣二府,而是巧妙地以一块顽石的故事来象征书中所有人物的命运,把它作为最初的线索来开启整个故事,并将这个线索贯穿于整个故事的始终。等同于化繁为简,提纲挈领。
所以尽管书中众生百态,世象万千,红尘滚滚,扑朔迷离,但有了开篇这样一块顽石,作者成功地向世人呈现一个简单的真相:到头一梦,万境归空。这是作者用一生的经历洞悉的真相,也是他之所以用十年的心血写成此书想要表达的主旨。
除了以这个石头为线索开启整个故事以外,第一回还写了甄士隐家庭的故事,以及他与贾雨村的结交。
为什么要这样写,里面不光是伏笔,还有很多的隐喻。
比如这两个人物的名字,“甄士隐”暗指“真事隐去”,而“贾雨村”暗指“假语村言”。
甄士隐是开篇出现但很快消失的人物。他原本家境富足,乐享天伦,但不料连遭遇变故,女儿走失,家财烧尽,不得不投靠丈人,最后落得穷困潦倒,贫病交加。
之前,他曾在梦中及现实都遇到过一僧一道,但悟不透他们所说的禅语,待到衣衫褴褛、蓬头垢面时,听见跛足道人的“好了歌”,恍然彻悟,随道人飘然而去,不知所踪。
这些都是在给还未正式开始的故事定基调,以小见大,见微知著。
而贾雨村在第一回中即出现,是因为他是贾府的同宗远亲,要由他带出贾府。曹雪芹的笔写贾府是从外戚开始写起,远远地写过去的。
贾雨村祖上做过官,但后来家境败落,他意欲再次科甲出身,重振基业,但因为没有盘缠而困在赴京赶考途中,在甄士隐的慷慨资助下,才得以重新启程,后来金榜题名。所以可以说甄士隐与贾雨村虽为萍水之交,但对他有知遇之恩。
把这些事情交代在前面,才能够看到贾雨村后来的忘恩负义。他受恩于甄家,却对甄家走失多年的唯一骨血——英莲的悲惨命运冷血旁观,暗耍奸计,趋炎附势,助纣为虐;攀附贾府的势力使自己青云直上,而贾府落难之际,他却落井下石、恩将仇报。
所有这些后续的发展,必须要有他在发家之前的经历作为照应,才可以透彻地看清这个人物的本质。第一回中的相关内容就是做这个铺垫。
相比于甄士隐飘然而去,再不问世事,贾雨村是一个做梦最深的人,他完全被红尘蒙蔽了双眼,为了逐利,把道义二字彻底丢在脑后。
作者慨叹梦中的世人不知何为“真”,何为“幻”,因此,他在这两个人物的名字当中暗含了他的世界观,那“真”的已不受困在世事当中,不如隐去,而后续的繁盛萧败、悲观离合的故事,皆是虚幻世界的“假语村言”。
因此以上的伏笔有很多隐喻的意味,都与作者写作意图直接相关。
这里面埋的伏笔还涉及到一个人物,就是“英莲”,就是后来的香菱。作者在第一回写这个人物,一方面是借助于她的命运表现贾雨村的奸佞贪酷,另一方面,作者在这个人物身上仿佛倾注了热切的同情,或许也是想表达对世事无常、在命运面前众生如蝼蚁的慨叹。
所以第一回的内容说的就是:顽石变美玉复归顽石,甄士隐悟道求真,贾雨村发迹追梦。
伏笔、隐喻皆具,实乃大手笔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