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太伯是《史记》世家第一,这就很奇怪了。吴国的历史在春秋历史中很重要吗?
或者说,吴国在整个周代历史中很重要吗?吴国在春秋历史刚一出场,就是以不开化,野蛮,落后的形象出现。
太史公曰:孔子言“太伯可谓至德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余读春秋古文,乃知中国之虞与荆蛮句吴兄弟也。延陵季子之仁心,慕义无穷,见微而知清浊。呜呼,又何其闳览博物君子也!
太史公在这篇的最后,评点人物的时候,竟然没有讲吴越争霸如何如何。就讲了两个人,一个是太伯,一个是季子。
我们可以看到,吴国的历史,在太史公眼里,实际上成了两个人的历史。
当然吴太伯我们也不是完全没讲过,当时我们讲骊姬之乱的时候,有人就告诉太子申生,逃奔他国,已成吴太伯之美名,结果申生不干,最后被逼死。
我们先看第一个人。
1、太伯让国
吴太伯是谁呢?周太王之子。
太王是周文王姬昌的爷爷。太王生有三子,
古公有长子曰太伯,次曰虞仲。太姜生少子季历
这三个儿子,实际上都很贤能。但是太王偏爱自己的小儿子
季历娶太任,皆贤妇人,生昌,有圣瑞。古公曰:“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
他偏爱自己小儿子的原因在于,他认为他的孙子,姬昌很贤能。
于是太王就希望废长立幼,并且必须要让姬昌即位。虽然太王没有明说,但是他的长子太伯,次子仲雍已经知道父亲的心意。
于是,出奔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可用。为什么文身断发?就是表示我和周部落的人已经不一样了,我就没有办法继承周部落的位子。
后来,季历立为周部落的当家人,季历死后,传位给姬昌。
长子太伯、虞仲知古公欲立季历以传昌,乃二人亡如荆蛮,文身断髪,以让季历。
古公卒,季历立,是为公季。公季修古公遗道,笃于行义,诸侯顺之。
公季卒,子昌立,是为西伯。
这个故事,在《吴越春秋》里的记载,稍微丰满点,
古公三子,长曰太伯,次曰仲雍,雍一名吴仲,少曰季历。季历娶妻太任氏,生子昌。昌有圣瑞。古公知昌圣,欲传国以及昌,曰:“兴王业者,其在昌乎?”因更名曰季历。太伯、仲雍望风知指,曰:“历者,适也。”知古公欲以国及昌。古公病,二人托名采药于衡山,遂之荆蛮。断发文身,为夷狄之服,示不可用。
这里的描述和《史记》大同小异。
为什么吴太伯让国,那么令人称颂呢?
我们类比申生,就知道为什么了。骊姬之乱,导致晋国出现中衰,为什么呢?
1、大臣们结党营私。立储这件事情,很容易形成对立的利益集团,因为从龙功臣谁都想当。
2、即位以后,仍然斗争不断。晋献公最后让奚齐即位,结果奚齐即位以后,斗争不断。
3、什么是贤能?卫国的蘧伯玉,我们讲他,谁找他叛变,他都逃跑。
他第一回,说了很有名的话,说:你凭什么认为,你立的那个君主,就是贤能的?
因此,吴太伯让国,以一人之力,避免这三个麻烦。而且,他不是假惺惺地让,而是彻底地让,断发文身,这在春秋时期都是被人看不起的。就是表面心迹,绝不会和季历争夺位子。
太伯之奔荆蛮,自号句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馀家,立为吴太伯。
太伯于是奔南方野蛮地区。关键在于,吴太伯出奔那块地方,和后来的吴国,是不是一个地方?现在,江苏无锡,还有太伯墓
司马迁的《史记》是这么认为,就是吴太伯建立的国家和后来的吴国是一样的。
但是现在有些人不这么认为,为什么呢?
我们还记得,晋国实行联吴抗楚政策的时候,吴国开始是不愿意和中原国家建立盟国关系,因为中原国家都认为吴国是蛮夷。有可能在这期间,双方妥协,把吴国嫁接到吴太伯的后代上来。那么吴太伯在哪建国呢?
有人认为,就是当年晋献公灭亡的虞国。在现在的山西境内,而不是江苏。
因为虞和吴,发音类似,假道伐虢的故事里,宫之奇说
公曰:“晋,吾宗也。岂害我哉?”对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大伯不从,是以不嗣。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
这段记载,表示虞国的祖先是太伯和仲雍。
但是,我们看《左传》的记载
鲁哀公十二年夏五月,昭夫人孟子卒。昭公娶于吴,故不书姓。死不赴,故不称夫人。不反哭,故言不葬小君。孔子与吊,适季氏。季氏不絻,放绖而拜。
在鲁哀公在位期间,鲁国人和吴国人通婚,被人责骂。因为同姓不婚。那么鲁国是姬姓诸侯,吴国当然也是姬姓诸侯。
所以可以看出,甭管吴国是不是吴太伯的后代,到了鲁哀公时期,或许假话也成真的了。
太伯卒,无子,弟仲雍立,是为吴仲雍。
吴国第二任国君是仲雍。接着一直到周章即位以后。
当时,武王伐纣以后,求太伯,仲雍的后代。周章已经是吴国的国君,然后封他为吴国的国君。让周章的弟弟虞仲,为虞国的国君。
这里前面都是世系,我们暂且不堪。一直到晋献公灭亡虞国,到了吴国的吴王寿梦即位,吴国开始强大。
这里出现两个国家,一个是虞国,一个是吴国,两个为兄弟之邦。至少,我们可以看出,这么几点,
1、吴太伯让国是确有其事的
2、吴太伯出奔他国,也是确有其事的。
但是是不是位于江苏境内的吴国,有争议。
因为《史记》是直接转载《左传》和《国语》的记录。而《左传》的成书已经到了战国期间。
屈巫开始,联合吴国。当时晋国在位的君主是晋景公,一直到了十六年后,吴国和晋国才结盟。吴国开始和中原国家有联络。
吴王寿梦去世,寿梦有儿子四位,
长曰诸樊,次曰馀祭,次曰馀眛,次曰季札。
小儿子季扎最为贤能,于是寿梦要立他为国君。
而且寿梦一定是把这个意思有意地说出来了。为什么呢?因为季扎是小儿子,而吴太伯是长子。长子理应继承大统,所以吴太伯可以默默地让国。但是季扎压根就没有继承权,一定是父亲把这个意思说出来了,他推辞了。
于是立,长子诸樊,不是当国君。而是当摄政,未来还要给季扎。
第二次让位给季扎,季扎再次推辞。
季扎说:我不能当国君。因为你为父亲办丧礼,是名正言顺的继承人。国君之位非我所愿,位子还是你来吧。
吴国人非要立季扎。季扎一看,我还是走吧,于是跑到一个别人都不知道他是谁的地方,在那里耕种。
十三年后,诸樊去世。去世之前,授命给弟弟馀祭。说:一直传位,直到季扎即位为止。
就是兄终弟及,最后只有季扎了,你不即位都不行。
且不说这个计划能不能实施,就能实施,那时候季扎多少岁了。基本也是花甲之年了,还即位干嘛?万一,季扎活不过他的哥哥,不照样没法即位吗?
季札封于延陵,故号曰延陵季子。
这里我们讲过,不再细讲。
公元前544年,吴国人攻打越国,抓到了一个越国的俘虏,让他做守门人,派他看守船只。
吴王馀祭视察船的时候,被这个俘虏杀死。
这样一来,位子就传到了季扎的三哥,馀眛。
同年,吴国派遣季扎,去鲁国访问。观周乐。
吴国和鲁国虽然都是姬姓诸侯,但是吴国太过于落后,鲁国人看不上这个破落户亲戚。
季扎到了鲁国,结果鲁国人看到,季扎非常有涵养。
鲁国大夫叔孙豹很喜欢他,日夜攀谈。
季扎有一天对叔孙豹说:您恐怕不得善终啊。因为您虽然善良,但是不懂识人辨人。我听说君子应该懂得选择贤人,你是鲁国的宗卿,又身处高位,不慎重地选择贤人,祸患就会危机到你身上。
这话什么意思,以后再说。
季扎此番前来是来观周乐的,于是鲁国人让乐工给他唱《周南》、《召南》。
这都是怀念周公旦的歌曲。
季扎说:好啊,开始奠定了基础,还没有完成。然后百姓勤劳而不怨恨。
给他唱《邶风》《鄘风》和《卫风》。
这三个国家,被称之为三监。后来邶、鄘两国叛乱,平定叛乱后,被并入卫国。
季扎听完后说:好啊,虽有忧思,而无困窘。我听说卫康叔、武公的德行就如同这样吧。
给他唱《王风》,这是平王东迁的歌曲。
他说:好啊,虽然有忧思,但是有先王的遗风。
给他听《郑风》,季扎说:这恐怕是亡国之音啊。
给他听《齐风》,季扎说:美好啊,这是东海一带诸侯的表率,这是太公的国家吧。
给他听《豳风》,这首歌是怀念周代先祖公刘的音乐。
季扎说:美好啊,这大概是周公东征的音乐吧。
给他听《秦风》,季扎说:这就是西方的夏声吧,夏就是大,这大概是周室的旧乐。
给他唱《魏风》,季扎说:这音乐,粗旷中带有温婉,这就是明主的音乐啊。
给他听《唐风》,季扎说:这恐怕是尧帝的音乐,才有如此的美德。
给他听《陈风》,季扎说:这个国家没有主人,怎么能长久呢?
给他唱《小雅》,季扎说:美好啊,忧愁但没有二心,这恐怕是周朝德行衰微时候的音乐吧。其中还有先王的遗民。
给他唱《大雅》,季扎说:宽广啊,这大概是文王的美德啊。
给他唱《颂》,季扎说:达到顶点了,正直而不倨傲,曲折而不卑下,亲近而不逼迫,疏远而不离心,迁动而不淫荡,反复而不厌倦,哀伤而不忧愁,欢乐而不荒淫,使用而不匮乏,宽广而不显露,施舍而不耗损,收取而不贪恋,静止而不停顿,运行而不流荡。五音和谐,八风协调,张弛有度,排列有序,这都是盛大的品德啊。
《颂》是作为鲁国、周朝的宗庙音乐,自然是盛大而恭敬的音乐。
音乐节目完毕以后,鲁国人又给安排跳舞节目。
首先是《象箾》和《南籥》,这是歌颂文王的。
季扎说:美好啊,只不过有缺憾。文王呕心沥血,但没有活到周朝建立的那一天。
然后是《大武》,歌颂武王的。
季扎说:太好了,这是周朝兴盛的样子。
然后是《韶濩》,歌颂商汤的。
季扎说:美好,但是有缺点,可见圣人也是不容易啊。
因为商汤是夏桀的臣子,叛乱而建立商朝。
然后是《大夏》,纪念大禹的。
季扎说:美好啊,勤劳而不贪功,这是大禹的品德。
然后是《韶箾》,歌颂舜帝的。
季扎说:
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无不帱也,如地之无不载也!虽甚盛德,其蔑以加于此矣。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敢请已!”
太美好了,到了顶点了,音乐已经臻入化境,真是叹为观止,下面有音乐我也不听了。
结束了鲁国的行程,季扎又到了齐国。
遇到了晏婴,对晏婴说:你赶快把自己的官位和封地全部交出去,如此可以免于祸患。
因为现在的形势还不明朗,齐国的崔氏、庆氏的动乱,他的影响还没解除。
晏婴如季扎所说,把权势全部交出去,免了后来的栾、高之乱。
然后到了郑国,见到了子产。好像老朋友一样。
对子产说:伯有做事情不得体,生活奢侈,恐怕祸患要来临了,将来政权归到你手里,你要谨慎地运用权力,否则郑国必亡。
接着到了卫国,跟卫国的蘧瑗、史狗、史、公子荆、公叔发、公子朝关系很好。
这些人都是贤人。他说:卫国有这么多君子,没有大的祸患。
最后要到,春秋第一强国,晋国去。
这里我们讲过,卫国的孙文子(孙林父)跟卫献公,因为政治斗争失败。终日听音乐。
季扎到晋国的时候,到了戚地。听到了钟声,说:一个人言行不一,必然有祸患。这位老先生,就是在这里得罪了自己的国君,本来应该害怕,怎么能在此听音乐来作乐呢?
你在这里,就如同自己立于危墙之下,君主现在正在被埋葬(卫献公已死),你怎么能在这里奏乐呢?
孙林父听了以后,终身不听音乐。
到了晋国,一眼就看到,韩赵魏三家,眼光独特。
对他们说:晋国必然归于你们三家手里的。
将要离开的时候,对叔向说:你好好努力吧。君王奢侈,而韩赵魏三家大夫比君王贤能,大夫的家族势力强大,政权会被三家分晋。你的性格比较耿直,你应该努力地免于祸患啊。
到这里,季扎结束了所有的行程,他一路走来,一路评定,一路预言。最后预言全部成真。
这个三家分晋的预言,我们是不知道季扎是怎么预言的?如果说,仅仅是三家大夫贤能,那未必他们的子孙贤能啊。
就算他们贤能,晋国又不只有这三家,现在六家大夫,实力不相上下,怎么能看出来呢?
后人有人评价这件事情,说季扎如此厉害,预言都很对,但是为什么他不给吴国也预言一下呢?最后吴国灭亡之事,怎么会没有预言呢?
如果说,看贤能的君主,那么吴国的君主最为贤能,一让再让君位,有一个君主能如此贤能吗?
所以,大部分人倾向于,这是后人伪托的。
2、季扎挂剑
季扎到鲁国去的时候,要经过徐国。徐国的君主看上了季扎的剑,但是他又不好意思说出来。但是季扎多聪明的一个人啊,就看出徐君的意思。
但是季扎不能给这把剑,因为他还要出使各国。当时成年男子必然佩剑。
所以,季扎虽然知道,就装作不知道的样子。
到了他的出使任务完成以后,专门地回到徐国。看到徐君已经死了。
就到了徐君的陵墓上,把宝剑挂到徐君陵墓的树上。
从者说:徐君已死,你还要给谁呢?
季扎说:不然,我原来就想给他,怎么能因为他死了,就放弃了呢?
季扎所作所为,为人所叹服。
但是从当时的形势,我们可以得出更有意思的结论。吴国和楚国是敌对国,徐国和楚国是盟国。吴国的季扎示好于徐国,代表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