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叕叕。
-1-
我用笔记录那些年漂过的城市,记录下我与不同城市之间的故事。我们的第一站就从青岛开始。
青岛,“海滨城市”,他人眼中的“红砖绿瓦,碧水蓝天。”对我来说,她更像是一个装载记忆的盒子,收藏过往太多的温暖时光。
开始上初中的时候,我转到青岛的学校就读,一直到考上大学外出求学,才开始慢慢远离她的怀抱。正是在这座城,我接触到了不一样的生活,开始有选择的自由,也是这座城成就了我的另一番活法--奔波却不失精彩。
07年以前,我的老家,是经济不发达,完全靠天吃饭的一个小村庄,对农村十六七岁的女孩来说,生活有两条路可以选:一是辍学,出门打工,给家里挣钱;二是继续读书,直到初中毕业,然后找个人嫁了,结婚生孩子。
如果没有意外,我也会选择上面的一条路,然后去走我那一眼可以望到头的人生。
当然还有一种选择,我可以继续读书,读高中,考大学,但是这条路几乎很少有人去走,因为环境和周围人的言语会帮助你选择。
我父母并不想让我选择那种一辈子看到底的生活,也许是缘分,将你带进我的世界。
其实我更应该感谢的是我的父母,正是由于他们的开明和远见,给了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和机会,让我有了全新的选择,让我尝试新的生活,然后成就了现在的我(这是另外的故事)。
-2-
从初中开始,到高中结束,整整6年时光,我与你一起发现,经历彼此的成长。你留给我太深的记忆,所以故乡在我脑海中的记忆全部被你所替代,浮现的都是你的一切!
最开始,我对你很不友好,不喜欢你。
因为本地语言听不懂,加上我所在的地方处于郊区,正在开发,鱼龙混杂,环境不好,让我对你产生了深深地厌恶。
同时我作为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上学需要缴纳不菲的借读费,才能有机会在当地的学校上学。即使我们有机会就读,部分老师也不怎么欢迎我们,原因自然是我们基础差,理解能力弱,成绩不好,容易拖后腿。
这加剧了我对你的的反感,当时的我并不理解,我为什么缴纳借读费才能有学上?义务教育不是提倡教育公平吗?
而我记忆中,为了我开学能顺利入学,我爸一整个暑假都在为这个事情奔波,幸运的是,我最终顺利入学。
开学后,第一次去学校报道,按照之前分好的班级,我在三班,就在我跟本地学生一样等待发新书的时候,班主任把我叫了出去,让我在门口的等着,我当时的第一反应是,我是不是不能上学了?而后就看到他跟另外一个老师说:“不行,我班级的人数都已经够了,不能再安排了!”
听到这句话,我的眼泪在眼睛里打转,却始终没让它留下来。最终,我被安排去了二班,当时领我进入班级的是一位女老师,而我当时听到一句到现在为止依然觉得温暖的话,“我以后就是你的班主任,我叫董旭,来到班级就安心学习。”
从那以后,初中三年,我稳居班级前三,年级前五!
我认为只有不断用好成绩,才能让大家都明白,外来务工人员的孩子也并不差,才能回报那一句话的温暖,以及后来所有的感动!
我觉得从那句温暖的话开始,从这个班级开始,从这所学校开始,我对你的印象慢慢转变,甚至到后来爱上了这个原来讨厌的城市。
因为我感觉到不再被排斥,我有了真切的融入感,这座城市以另一种方式教会了我包容和接纳。
-3-
后来,在这个城市跟随我的父母多次搬家,始终没有定居的房子,我却从来没有颠沛流离的感觉,甚至每次搬家,我都觉得换了新环境,接触新的人,见识不同的生活。因为我觉得这座城教会了太多的东西,而对我来说,最重要的就是爱和包容,跟我的家人在一起,无论在哪都是家,无论居住条件多么困难,收获的都是满满的幸福。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温度,每个城市承载了多少人的梦想和生活。无论再过多少年,青岛留给我的都是不可磨灭的印记。
因为这座城市不仅打开了我的梦想,给了我成长的起点,更重要的是教会了生活的真谛--此心安处是吾乡!
在我们彼此最好的时光,见证了彼此的发展!我真的爱你,青岛!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