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剧不终
正月将过,我才得知在两个月前,曾经有一部纪录片电影《舌尖上的新年》悄悄来过。
看数字,票房实在惨不忍睹:1月7日上映,到1月12日票房总计约162.1万,不及《恶棍天使》单日票房1.4亿的1.2%,这大概是纪录片电影的集体悲哀。
烂片儿吗?不!
猫眼评分8.5、豆瓣评分8.4,Mtime时光评分7.7;一致的好口碑足以证明这是一部与《舌尖1、2》并驾齐驱甚至超越突破的佳作。
从导演、摄影到作曲、解说都沿用了《舌尖》的原班人马。
依然是一众吃货界大神——陈晓卿、蔡澜、沈宏非、陈立担纲美食顾问。
素材拍摄超过1万分钟,最终成片89分钟,简单一道数学题算下来,应是112:1的比例。
20人团队,携80个设备箱辗转,行程5万公里,踏访35地,最终收录进24地43种美食。
4K超高清画质,全部镜头采用纪录片风格,给予了美食以至高无上的尊重。意味着每个细节都可能被放大了1000倍,帮助我们的眼睛捕捉到那些还来不及聚焦成像的细微之处,并被那些颇具视觉冲击力的美轮美奂所震撼。
本应坐在电影院的大屏幕前,快意享受这89分钟地地道道的视觉盛宴。然而,现实是,我只能在某视频网站上花费5元钱,在11寸的电脑屏幕前回看,和影院效果天上地下,让人多么遗憾!
于是,在这个冬日午后,和这部电影一起,我再次回到刚刚过去的那个春节里。
一如既往的温情讲述,一如既往的细碎温暖,总是轻易地,就被平平常常的某个人、某句话、某个场景、某声旁白莫名打动。
香港元朗,邓氏族人在商议祭祖后的聚餐菜单:
“盆是要有的,鹅一定要有,再就是黄酒鸡。”
“那还是全部九样菜喽。”
这让我千山万水地想起,回家过年时,妈妈郑重其事地书写年夜饭的菜单。那是一年里最为繁复隆重、最饱含心意、最具仪式感的一餐,为此,怎么认真对待都不为过。
重庆酉阳苍岭,三个儿子四个女儿全部漂泊在外的赵家老两口,在年前忙着杀猪腌腊肉。
阿婆炒好蒜苗腊肉后,招呼叫“皮匠”的老伴儿吃饭,嘴里不忘碎碎念:“你看你好享福哦,碗筷都递到你手头。”
老伴儿憨憨地笑:“我是享你的福,老来是伴嘛,我们两个。我一辈子都是享你的福,我也是感激你的。”
熟悉的乡音里,是平淡朴素,是幸福感恩,是相依为命,是相敬如宾,是岁月流逝,是白头到老,不知怎么,我的眼前就开出一朵岁月静好的花来。
李立宏在旁白里说:“腊肉最好的滋味,要等到儿女们回来。”
然后,三个儿子四个女儿都带着自己的小家庭欢天喜地地回来了。
他们的老父亲,用那一把淳朴的乡音高兴地说:“过年了,回妈老汉儿屋头吃饭。”
我们以为年味在逐渐淡去,其实它一刻也不曾在老辈人365天的期待里远离。
无论是留守在家的,还是漂泊在外的,春节的团聚,还有熟悉的味道,才是对孤独和忙碌的最大慰藉,也是对坚持和收获的最高褒奖。
广西平乐的松皮扣和十八酿,呼伦贝尔的羊肚包、乌日木和布里亚特包子,老北京的豆酱,台南的红秋姑鱼和红蟳米糕,潮汕闽南的腌赤心虾姑和生腌咸膏蟹、浙江温岭的乌狼鲞和星鳗鲞、香港元朗的盆菜和九大簋、广东鹤山的煎大糍、浙江龙游的发糕、鲁中的糖瓜、福建的红龟粿、广东的烧鹅、安庆的鸡汤泡炒米、苏州的七件子......
各式美食让人目不暇接,味蕾被极大地刺激;美食被赋予了人文情怀,一幅民俗的画卷不急不缓地展开。
这些年菜的烹饪过程工艺繁复、耗时耗力,也只有在这个时节,人们才会摒除杂念,带着手艺人的匠心,以最虔诚的耐心一一做来。
有人说,本以为过年只是吃饺子的我,看完眼泪掉下来。
这些流传了千百年的形形色色的风味年菜,让我们在自家的杯盘碗盏之外,透过万花筒看到一个饱含人间烟火的温暖大千世界。每一个家庭的年夜饭餐桌上,汇聚的,都是那个城市或是乡村,传统又古朴的旧时光。
回家和团聚,就是中国人千百年来的爱与信仰所在。
因为聚焦到了“新年”这个主题,《舌尖》仿佛更有魂灵,复活了中国千百年来的传统饮食文化。年是一根线,牵牵绊绊,连接起中国广袤的五湖四海,也给天南海北的人们吹响了归家的讯号。
所以有人在影评里写,看《舌尖上的新年》,不仅胃里翻江倒海,而且还勾起了对家的思念,看完之后蹲在厕所刷12306,再失望地看到所有回家的车票都已售罄。
遗憾的是,认真和精致并没有为《舌尖上的新年》赢来票房的胜利。和商业电影比起来,纪录片电影差的,也许就是你我手头的一张电影票,还有一个知道。
如果时间可以倒流,如果可以返场,我定痛快还你一张电影票。
文 | 剧不终
图 | 《舌尖上的新年》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