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谣:“腊月二十三、灶君爷爷您上天,嘴里吃了糖饧板,玉皇面前免开言,回到咱家过大年,有米有面有衣穿。”说的正是祭灶神。小年这一天除了供奉糖瓜、糕点,还要换灶神画像。
过“小年”,是传统习俗,北方多选在腊月二十三,南方多在腊月二十四。小年也被称为谢灶、祭灶节、灶王节、祭灶。小年被视为过年的开端。过了二十三,离春节就只剩下六、七天了,过年的准备工作显得更加热烈了。要彻底打扫室内,俗称扫尘,扫尘为的是除旧迎新,拔除不祥。各家各户都要认真彻底地进行清扫,做到窗明几净。粉刷墙壁,擦洗玻璃,糊花窗,贴年画等等。
早在宋朝,就有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的记载,但那个时候小年是不分两天的。所以腊月二十四的小年习俗历史是更悠久的。那么什么时候发生了变化呢?这就要到清朝了。清朝的皇帝从雍正年间开始,每年腊月二十三在坤宁宫祀神,为了节省开支,皇帝顺便把灶王爷也拜了。以后王族、贝勒随之效仿,于腊月二十三祭灶,自此开始有了官民在不同日子过小年的习俗。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是民间祭灶送神的日子。我们平常过的小年有腊月二十三、腊月二十四之说,这与小年实际与灶王爷上天的传说有关。
传说灶王爷要在腊月二十三上天汇报各家的表现,各家各户为了要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不搬弄人间是非,就用叫做“灶糖”、“麻糖”之类的粘性食品粘住灶王爷的嘴。南方人相信灶王爷上天后到腊月二十四回到凡间,南方过的腊月二十四就是为了“谢灶”——感谢灶王爷的美言,所以就产生了小年有过腊月二十三有过腊月二十四的现象。
祭灶王 | 二十三,糖瓜粘,灶王爷要上天
祭灶才是小年的重头戏
送灶,多在黄昏入夜之时举行。一家人先到灶房,摆上桌子,向设在灶壁神龛中的灶王爷敬香,并供上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之后,就要将灶君神像拿下来烧掉,等到除夕时再设新神像。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近代却多数由家庭主妇来充当祭灶的角色。
剪窗花 | 一刀一剪生春风
剪窗花当然必不可少
所有准备工作中,剪贴窗花是最盛行的民俗活动。一把普普通通的剪刀,一张普普通通的彩纸,竟可以随手创造出一张张千姿百态的图案,喜鹊登梅、孔雀牡丹、鹿鹤桐椿、五蝠捧寿等等,贴满家中的角角落落,不但装点着节日的浓浓氛围,更传承着中国几千年的生活智慧。
贴春联 | 总把新桃换旧符
挂上满园的灯笼增添喜气
对称圆满,妙语连珠的春联在小年这天也开始张贴起来,民间讲究“每神必贴、每门必贴、每物必贴”,吉祥的话语,喜庆的中国红,像一张张写满吉利的福印,庇护着全家的平安幸福,寄托着人们美好的新年祈愿。
当洗浴 | 干干净净过年
家里的老老小小都来大扫除
除了家里要焕然一新外,每个家庭成员都要洗浴、理发,褪去过往的晦气,开启新年吉祥顺利的好兆头。民间有“有钱没钱,剃头过年”的说法。
宜嫁娶 | 岁晏乡村嫁娶忙
迎接新年福气啦
过了二十三,民间认为诸神上了天,百无禁忌。娶媳妇、聘闺女不用择日子,称为“赶乱婚”。直至年底,举行结婚典礼的特别多。民谣有“岁晏乡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灯前姊妹私相语,守岁今年是洞房”的说法。
备年货 | 腊月二十三,年货囤满园
买年货过新年
人们已经开始提前买好年货,比如买鱼、杀猪、灌肠,当然这些活也不是说一天就能干完,所以从小年开始就得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