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晚上陪女儿玩时,接到了朋友的电话,商讨这周六和他一起共同带领学员进行催眠技术练习。对于这个朋友每次发的合作邀请,我都比较重视,一方面是我感兴趣的心理学,另一方面,也可以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里施展自己的才华。
而在他电话之前,我心中已经非常明确这周末回老家陪父亲,老人家身体非常不好。然而,电话里,朋友畅谈着这周练习的整个流程,我在其中怎样与其配合,注意事项,以及后续活动如何滚动开展,如何为今后的催眠班招生做铺垫,隔着电话,我能感觉到他对此次滚动活动的成功举行的期待,以及我在活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的期待,但我内心却始终有个纠结,我这周要回老家的,我要不要此刻说出来?然而,直到电话结束我也没有讲,而是在和他一起畅想,我如何协助他做好这个滚动活动,完成他的计划,不想在当下说出我真实的想法,也在担心一下说了,是不是在给他泼凉水,会不会对我印象不好,有着很多自己的担心。
在那个当下,我和他一起策划,满足他要举办活动的需求,却去忽视我这周末要回老家陪父亲的需求,不仅这周,甚至可能下周或者下下周都要回老家。我更想在还有机会的时候多回家陪老人家,不想心中有遗憾。然而忽视后,内在的需求还在那里,就在面临周末的日子快要到的时候,再去给朋友发信息:很不好意思……之类的话。
类似的事情,似乎成了我的一个沟通模式,行为模式。明知道在约定的时间,我无法赴约,却在当下配合他人一起畅想约定的事件,临到跟前了,在说出我具体的不得已,请朋友原谅,却没有在那个当下就表明自己的需求。
这是我幼时,为求生存衍生出的一种沟通模式,一直用到现在。
讨好型人:有时候我们即使自己感觉不好,也会对别人和颜悦色。那时候我们害怕出现不和谐,害怕别人不高兴,所以当出现一点不和谐的时候我们就自动反应:明知不是我们的错也要先示弱,以忙于去平息这些麻烦。仿佛我们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别人的问题,让别人高兴。我们习惯了承担责任,所有有关无关的事情,仿佛都是自己的错。那时候我们唯一想做的事情,就是让别人高兴,至于自己,无所谓。
忽视自己,只有情景和他人,这就是讨好姿态。在讨好的姿态里,最习惯的动作就是为取悦别人而贬低自己,压抑自己。我的感受是什么、观点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人的需求和意见,还有情景。不想别人因为我的原因而觉得不好,那样我很会不安。
而在这讨好的背后,却要独自面对委屈,受伤,悲伤,焦虑,不满,甚至被压抑的愤怒。
也许有人会说,讨好其实是因为你是一个友好和友善的人。不,友好是建立在自我感觉良好、照顾到自己的基础上的,是一致的。而讨好则是委屈了自己。
讨好的孪生姐妹便是指责。对外讨好的人,而对自己最亲近的人,则容易指责。生活中,我们常见一类人,越是对待最亲近的人,越是各种挑剔,指责,而对外人,反而客套,甚至讨好。这是在幼时发展起来的一种自我保护、防御机制。
忽视他人,只有自我和情景,这就是指责的姿态。当我想要控制别人,要他们尊重我、认可我、听从我的时候,我就采取指责、批评他人的态度。当我把把别人变得比自己小的时候,我就感觉自己是有力量的。当一些事情发生破坏了关系的和谐时,我们发现别人没有满足我们的期待,我们就会把他人的部分忽略,这就是指责。我很生气,你很让我失望,你不听话,我的期待没有得到满足,这就是你的错。如果我错了嘛那也是因为你造成的。我不在乎你想什么,我不想听借口,这个就是你错了,这就是指责。
当指责的时候,我们通常是有敌意的、专制的、爱找麻烦的。我们通过大吵大嚷,证明自己是对的,要求别人必须听我们的。
不管是讨好,还是指责,都是因为在索取爱和表达爱,才会有这样的结果。讨好看起来是在讨好别人,最终不过是想满足自己,希望别人可以给他一些爱,一些正向回馈。同时也是在表达爱,是想让你好。
指责是想让别人听自己的,按照自己的要求和期待来做,这样自己就会觉得好受一些,这是索取爱。同时,自己的出发点也是为他人好,希望他人过的好,自己明明想表达爱,却使用了指责。
当我们意识到自己有讨好的一面,也有指责的一面,当意识到自己的沟通模式时,这便是我们改变的开始。
可以尝试使用“一致性沟通”。就是我们所说的话和我们身体感受是一致的,我们能准确表达我们自己。
沟通中,表现自己的真诚。此刻,我知道自己的感受和体验是什么,知道我的需要是什么,我可以真诚的表达我自己。面对一颗真诚的心,哪怕谈的是矛盾的焦点,也不会引起愤怒的情绪。美国心理学家安德森在研究影响人际关系的人格特质的时候可以发现了关系中最受对方欢迎的三个品质:真诚、诚实、理解,最受对方讨厌的则是:说谎、假装、不老实。所以沟通中,真诚是最容易被理解和接受的。
一致性沟通,可以让对方感觉到被尊重,让自己感到舒适,让彼此的链接一直都存在。这个时候,人与人之间的能量是流动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成为真实的自己,不控制环境,不控制他人。在表里一致的行为和关系中,我们可以不带任何评判的接纳并拥有自己的感受,并且以一种积极、开放的态度来处理他们。
一致性沟通,要碰触自己的心,了解自己真正的感受和渴望是什么。我们经常理所当然的认为,认识这么久了,你该知道我怎么想的。其实我们很容易活在别人应该怎样的幻觉中,打破幻觉,从一致地表达自己开始。多用“我”开头,说自己的感受和内心深处的渴望。不评判,不下定义,不指责别人,不逃避问题,不说道理。真诚,是打破幻觉,解决矛盾的最好办法。
生活中,对自我的沟通模式多一份觉察,并去接纳这个曾经保护我们生存下去的沟通应对方式,并试着去调整自己的沟通模式。活出生命力,一致性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