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教材: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选自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中的第一首,作者是南宋诗人范成大,他的《四时田园杂兴》共有六十多首,都是作者随性而发所作。这一篇中,作者为我们描绘了初夏江南的田园风景,展现出一派宁静祥和的自然风光。诗的前两句,写出了夏季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有形有色,有花有果,让读者仿佛置身于其中。诗的第三句写人而不见人,从侧面道出了农民农忙的景象。诗的最后一句“惟有蜻蜓蛱蝶飞”,让整个静态的画面一下子活跃了起来,从而衬托出乡村的安静以及农事的繁忙,表达出作者对这种平静自然的农村生活的向往和喜爱。
编者选编此篇文章的意图是让学生在欣赏农村美景的过程中,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学会抓住关键词句,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新课标中明确指出:中年级学生要能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增强学生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同时四年级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古诗学习方法,对学习古诗有着强烈的欲望。
基于以上,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说目标:
本节课共用一课时完成。三维目标相互渗透,相互补充。
知识与能力:认识“杂、篱”,会写“蜓”等6个字,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学、合作、探究并通过迁移,了解诗文的主要内容,并能最终背诵古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抓重点词句,感受作者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与向往。
教学重点:
课标中指出:在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提高审美能力。因此我将教学重点设定为: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理解古诗的主要内容,感受诗中的画面美。
教学难点:
四年级学生对于古诗的学习方法已经有了一定的掌握,逐字逐句的翻译只会打破诗的意境,不符合现在教学的理念,然古诗离学生的生活还是比较久远,语言凝练含蓄,学生对于一些词句的理解还是有一定难度,因此我把难点放在重点词句的理解上,并通过想象、感悟、以及诗的背景,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我的教法学法如下:
说教法学法:
将读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以读促教,以读促悟。结合新课标的要求,我努力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不仅积累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学习古诗方法,如:借助注释,结合上下文,抓关键词句,想象画面等方法,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鉴于以上分析,我设计了以下环节:
说教学过程:
板块一:吟诵古诗,以诗会诗。
1.吟诵《渔歌子》,导入新课。
2.借助注释,理解诗题。
3.走进作者范成大。
[教学意图]通过教师的深情吟诵,将学生带入田园诗的美好意境中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朗诵古诗词的欲望。接着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理解诗题的意思,为进一步探究学习做好铺垫。通过学生的反馈,教师的进一步深入引导,让学生读诗人及诗的背景有了充分的了解,为学生准确的理解古诗的意思做好铺垫。
板块二:初读古诗,能正确、流利的读古诗。
1.指名古诗,把字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
2.再读古诗,准准节奏和韵律。
[教学意图]在初读古诗环节,通过学生的自学、互评、教师点播,学生很快就能正确、流利的朗诵古诗,并很好的把握了古诗的节奏和韵律。
板块三:自学古诗,了解诗意。
1.自学古诗,自读自悟。
2.交流讨论,分享收获。
3.集体交流,看到的景物。
[教学意图]在交流讨论,了解诗意环节,我主要通过学生自学、交流讨论、汇报分享了解古诗的意思,在此过程中,学生对古诗的内容有了初步的感受,学习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板块四:在读古诗,悟诗情。
1.抓重点词句,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眼前浮现怎样的画面。
2.创设情境,想象画面,并试着表达。
3.借助板书,尝试背诵古诗。
[教学意图]感悟诗歌的意境美是学生最难理解的一点,这个环节中, 我主要通过诗歌创作背景的资料补充,让学生借助画面表达画面,感受诗中美的意境,感受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板块五:依据学法,推荐阅读
1.推荐阅读翁卷的《乡村四月》
2.借助学法,说说这首诗使你眼前浮现出什么样的场景吗?
[教学意图]作为五年级学生,一节课上习得一节古诗是远远不够的,通过推荐同类型的诗歌,我力求增加学生的积累量,同时很好的进行古诗学习方法的迁移。
板块六:作业布置,积累训练
1.走进经典,搜集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中的其他诗篇,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2.了解其他的田园诗人,感受他们不同的风格。
[教学意图]课标中提出:语文课程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因此我力图让学生通过学习一首古诗,走进一位诗人,了解这位诗人更多的作品,广泛增加学生的阅读量。
板块六:板书设计:
四时田园杂兴
抓重点词句 梅子金黄杏子肥,
麦花雪白菜花稀。 喜爱与向往 日长篱落无人过, 惟有蜻蜓蛱蝶飞。
[教学意图]板书设计是教学中重要辅助型工具,是教学过程的缩影,我的板书设计力求体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结合,清晰明了的展现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在背诵古诗环节,一步步将板书隐去,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同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会注重对学生的鼓励性、指导性评价,激发学生在整节课中的积极性、主动性,较好的达成学习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