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一直有茶卡。
也一直有盐湖。
却并不是从来就有茶卡盐湖。
不知从哪一天起,茶卡突然像网红一样地出现,并迅速红遍大江南北。
坐标:青海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海拔:3100米
面积:相当于15个西湖
名片:语意为盐海之滨,是柴达木盆地有名的天然结晶盐湖
标签:“天空之镜”“中国的玻利维亚”
我是被“天空之镜”吸引来的。对于一个技术谈不上是摄影的业余傻瓜拍爱好者来说,被五花八门的“照骗”和成功的营销标签所蛊惑,一路向北,逆风西行地来盐池子里凹造型,必须是人生必做的100件大事之一(当然,100是个虚数)。国庆假期带着爸妈去旅行,一路上还给他们各种脑补盐湖盛景,传播茶卡美名。
据说当年孙悟空把二郎神打得下凡打鱼吃烧烤,烤到一半正要撒盐老孙又打了过来,二郎神拎着盐袋子就跑,一路跑盐一路撒,最后变成了青海71个大大小小的盐池子。千百年后有一个浙江后人觉得这盐湖不错啊,肤白胜雪,于是便捡了一个盐池子开发,贴了几个国外景点的概念标签,起了个好听的名字,便成了如今的3A级景区——茶卡盐湖。而且,浙江人民免门票——我不禁羡慕嫉妒恨,想着这么多盐湖呢,每个省的老百姓各领养一个可好啊。
听说,茶卡的宣传片是通过小火车雄起的。这一波二次宣传又引得所有跟团游的游客来把小火车塞满。粗算了下,即使是现在淡季,每天也有6—8万游客,光小火车的收入,就在60—80万,加上门票,再翻7倍。
茶卡小火车是国内远近闻名的“湖上小火车”。大概因为秋季湖水干涸(我是这么解释的),小火车在一片稀稀拉拉的芦苇中穿行。越往深处,左右两边开始出现一大片一大片的白色盐碴子地。其实茶卡还是挺美的,即使天气不是最好时也是水天一色——灰白色。上有白云压城,下有青盐覆地,远处被白雪覆顶的祁连山脉温存环抱,好似身坐云顶。那一片萦绕着雾气的湖面,说仙境倒不至于,但像祁连山中被大刀阔斧地挖出了一个银白色仙池,头顶金灿灿耀眼的光,忍不住让人想跳入池中梳洗。
现实永远超乎想象。写这一番盛情的描述时,我差点把自己写醉了。抖擞抖擞周身的疙瘩,我准备挑战另一种描述——
行到景区里,内心备受压力。母上在耳边对景色不以为然的唠叨,父亲的一声不吭,以及我内心以浅薄的出行见识迅速判断后的些许心虚,充分打压了我先前的盲目自信。毕竟来了青海许多天,我信心满满,在爸妈面前夸赞了数日茶卡这个压轴盛景——说盛景确不为过,除了景色(在我的意淫中)还算可圈可点外,近处的湖中、远处的湖岸上排排站的黑压压人影,又构成了山水画卷中的另一幅人文景观。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现游人。
坐了坐中国闻名的宣传利器“湖上小火车”,不禁想起在斯里兰卡坐过的世界闻名的“海上小火车”;
看了看“中国的玻利维亚”盐湖,不禁翻了翻玻利维亚的乌尤尼盐沼;
数了数黑压压的人头,不禁想起了“中国制造”的节假日旅游地标配——三俩景点,百千游人。
旅游地既是标配,作为游人,我们游玩的方式也成了标配——当游客塞满了一辆又一辆的小火车,像人口大迁徙一样地步履在不见尽头的苍白盐地上时,我们的使命只有一个:拍一张有倒影的照片后滚蛋。
人们的信仰在这时候显得特别虔诚:必是穿着红裙子,或围着大红围巾,不畏惧道路如何艰难,盐碴子扎得脚底有多疼,都要赤脚往盐池子里洗一洗,把影子照进白亮得反光的湖面,摆一个逼格不高不低的造型,不枉此生来天空的镜子里待过。由于我携带的摄影师(我爸)技术有限(拍摄时湖面波动,距离太近),不能拍出我想要的“倒过来看也像正面”的照片……不过也好,晃动的倒影有一种自带磨皮效果的朦胧美……
显然,天气和人流是一张美美的“照骗”的两大支柱。小主不得不狠劲地擦除才体现出空旷大西北下孤独的我。
但是这样又有什么意义呢?被高原的紫外线晃得睁不开眼,在大众洗脚池里踩得双脚生疼,再一脚深一脚浅地爬上陆地。逃离了北京拥挤的地铁,转而来淡季的茶卡排队挤小火车。拍了几张可以用来PS的背景图,也算是功德圆满。
茶卡是2016年才正式开园的。然而,早在2015年,就已经有文章写到茶卡的游人增多造成环境破坏(《茶卡人满为患:天镜不在,盐湖已成臭水沟》)。个人感觉,茶卡的美其实是商业化的美。青海大大小小71个盐湖,曾经荒凉寂寥,本是“无人之境”。被浙江商人发现并开发后,贴上一个美丽的标签,再辅以成功的营销,从此闻名遐迩。然而,这种美是被商业包装“填空”后的美。真正的自然之美,或许早在被开发的那一刻,就已注定不复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