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是复杂的,其中涉及的原理很多,而且每个学科都有很多具体的知识,没有足够的知识又怎么能成为一个学科?可是,太多的知识容易让人迷乱。能否这样想:知识固然丰富,其基本的原理其实很集中或者说很简单或者说很清晰?这背后指向学科思想,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基本思想,具体到一个个学科的思想我说不出来,下面想借一个小题说说想法:
我国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主要经济部门是 ( )
A. 工业 B. 种植业 C. 林业 D. 畜牧业
站在学科角度,很简单的一道题。但若回到最初学习这方面内容该怎么进行呢?
地理分区的依据是什么?
光照;海陆位置;地形。
这应该是最核心且有主次的三项要素。
所谓的主次指的是思考的顺序。
之所以要分区,是因为整体上有较多的相似点,便于整体研究,而之所以这样划分,就是按照前面的三个因素先后考虑。
首先是光照。因为分区的背后指向气候,而造成气候差异的最明显的因素是光照,地理专业可能喜欢用“纬度”这个概念。按照纬度差异,这就可以分为南方和北方。随后就牵出另一个问题:分界线在哪里比较好呢?专家们达成基本共识,以冬季是否结冰为标准,经过考察,那就是淮河、秦岭一线(0℃等温线和800mm降水线)。
然后,相同纬度就得看海陆差异了。海陆差异的背后是季风。季风又关联着降水。温度和降水则决定着植被,从外观看,这个地区以草原为主。
第三,地形,也就是海拔问题,因为随着高度的增加气温降低,气温是决定植被的另一必要条件。这个地区的气温水平只能形成草原。
这个思路明晰了,就可以思考前面的题了。
该题问的是两个地区的经济部门,且是相同的(单选),那就先从地理学的角度思考,地理学的思考角度是气候、地形和矿产的角度考虑工业。先从气候的角度分析,那就是上面的三点思考,得出这两个地区的共同特点是以草原为主要植被。顺着这个思路那就是畜牧业了。有了答案就不用思考下面两项了。
这样分析可能是显得笨重,比如西北地区和西藏地区明显是海陆位置和地形问题。但这只是一个思考结果,也就是划分四大地区的根据有一个基本标准或者步骤。当你直接说出海陆和地形问题时,其实是省略了对纬度问题的思考。在一个学科沉浸久了,会很熟练,或者有些非常聪明者一下子就抓住问题关键,但这里强调的是从原理或者说步骤开始思考。
学科教师一般会把学生当作本学科的专业学生,应该掌握了一个个“公式”,面对问题,用不同的公式解决。在操作层面这样说不错,但教师面对的不是熟稔的“学科专业”学生,一小部分学生可以具备这样的素质,但多数学生仰仗的只能是基本的智力,也就是借着基本思想(原理),做必要的推导而得出结论。这样才能保证学生面对问题不蒙,不糊涂,不至于以“没记住”而搪塞所犯错误。
学生清晰的背后是课堂教学的追本溯源性,也就是始终抓住基本原理不放,训练学生学会利用自己的智力进行基础思考的意识和习惯,辅之以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可以通达整个知识体系。比如气候的因素、地理分区的原理、0℃结冰线、800mm降水线等背后都是一个原理。
以上以一个选择题来谈教学的基本思路,抓住核心原理,通向一系列知识体系,训练学生以简驭繁的利用基础智力(不是专业思维模式更不是知识)进行思考的能力,各学科都围绕这一原则,最终实现的是学生头脑清晰,会思考,大脑越来越聪明。只有学生不被知识的重负挤压的时候,才能学得轻松且学得好,才能在学习中创造,学科综合的或者学科纵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