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大军,我来回答。
清朝康熙年间,最让人熟知的莫过于这个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和他的儿子们了。
话说龙生九子是各有不同,但这是华夏文明上古时期的神话传说里的句子啊,怎么还应用到了康熙儿子们这里了呢?
算了,姑且就当做是九龙夺嫡吧,这一字一句的,也就不在乎了。
但是接下来,大军要说的是,康熙皇帝未必就真的会有心思想要传位给雍正。
我们不妨看看当时那段时间的主要历史人物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
康熙年间,是有太子的,这个完全不能否认。那就是康熙的嫡子,皇太子胤礽。
他出生于康熙十三年(1674年),在第二年的时候就被康熙公告天下立为太子。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和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二度被废。
从第一次被废的时间往回推,胤礽足足当了有三十三年的太子,这时间长得可以吊打历朝历代的太子了。
但不可否认的是,康熙确实是抄明朝或者汉文化的作业,想要确立嫡长子继承制的。
而且他也是这么做的,胤礽从小就和其他兄弟不同,他是由康熙亲自抚养长大的儿子,没有之一。
可以说是做到了言传身教。而后当太子几十年的时间,胤礽也都是在干着太子的活,康熙每次出去玩不是带着他就是让他监国处理朝政。
但为什么还会发生之后的那个废太子事故呢?
其实这都是必然发生的结果,当皇帝的,哪有谁会愿意让一个有继承资格的储君天天盯着位置不放的?
反过来说,又哪有一个储君当了三十三年太子还心甘情愿当孝子的?
终归到底还是因为这皇位的诱惑力实在太大,大到连父子之间也没有任何亲情可讲,何况还是满清这种游牧民族呢?
所以,康熙在皇位和自己最喜欢最喜欢的儿子之间,还是选择了皇位。
这就是胤礽的宿命,谁让他摊上了这么个特别能活的爹呢?
而二立太子又废太子,这就不得不说康熙确实狠了。
当时在废太子的时候,满朝文武都在说请求早立太子。
这是正常的,因为朝臣也不是傻子,老这么吊着太子之位空着,他们到底连支持哪位皇子都不知道,毕竟康熙四十七年那会,成年的皇子可多着呢。
与其拿命去博前程,倒不如干脆明着早立太子了事,至少没有后来因为站错队而被清算之时的性命之忧。
康熙不乐意啊,他狠了第一次,也就可以狠第二次啊。于是乎,为了把这个立太子的借口彻底搪塞过去,康熙干脆物尽其用,再次利用一把废太子胤扔,随便找个理由让他再次登上太子之位。
狠不狠?确实狠。但是有些网友却说这是捕风捉影啊,没真凭实据啊。
你且看看康熙祖上是怎么得来的位置的?他们起源于通古斯那个不毛之地,完全是靠着天大的运气,在动荡不安的明朝末年靠着一股狠劲硬是杀出了个天下。
可以说,当时整个满族人群(大概也就十二万左右)就没有一个不狠的,他们信奉的是丛林法则,狼性文化,认为谁拳头大,谁有有理,谁就应当是老大。
你说作为整个族群的老大,他狠不狠?
后续,就是废太子胤礽彻底地失去了夺嫡的机会,在场的也就只剩下了老三胤祉、老四胤禛、老八胤禩、老九胤禟、老十胤锇、老十三胤祥和老十四胤祯了。
这其中,老三自成一派,老四和老十三是之前的太子派,老八、老九、老十、老十四是八爷派,一共三个派系。
老大呢?早就在康熙第一次废太子的时候因为诬告太子就被圈禁了,那人蠢得实在不值一提。
再看看这些人的出身和性格。
老三胤祉,生母荣妃马佳氏,康熙年间选秀入宫,出身虽较为低微,但是好在受宠,前期地位比宜妃郭络罗氏还要高。
老四胤禛,生母德妃乌雅氏,出身低微,康熙遂让当时的佟佳贵妃负责抚养胤禛,也就是康熙第三任皇后。
老八胤禩,生母良妃卫氏,出身最低,由惠妃乌拉那拉氏抚养长大。
老九胤禟,生母宜妃郭络罗氏,康熙生平最宠爱的妃子之一。
老十胤锇,生母温僖贵妃钮祜禄氏,是清朝辅政大臣之一遏必隆之女,地位显赫。
老十三胤祥,生母敏妃章佳氏,出身也高不到那里去。
老十四胤祯,生母德妃乌雅氏,因为生他的时候乌雅氏的地位已经提高,所以亲自抚养。
这清朝的皇子,不仅要拼生母的出身,还得拼养母啊!
其中老三文武双全,但是偏爱钻研文学,受儒家文化影响,做事喜欢先让后受,先礼后兵。
老四性格比较怪异,生来一副冷面孔,行事特立独行,性子深沉至极。
老八喜欢“交朋友”,满朝文武地“交朋友”,手段虽谈不上高明,但是也不容小觑。
老九应该算是老八集团里的钱袋子,精通算计但是眼光狭隘,睚眦必报。
老十属于吃啥啥不够,做啥啥不行的那种,但是好在人拼了个好母亲啊。
老十三也是文武双全,而且还喜爱并且精通西洋科学,那一嘴洋文说得比谁都6,后续老八他们都不得不用拉丁文字来传递密信了,就是怕老十三认出来洋文里的意思。
老十四以武著称,但是性子极其圆滑,看似谁也不得罪,但是心里却是一肚子小九九。
如果说,非要康熙在这里面选出一个他认为最合适的继承人出来,那真的只有老三、老八和老十三了。
惊不惊喜?意不意外?怎么老四一点影子都没有了?
前面说到过,看问题不要只看纸面,要用康熙的眼光去看待这个问题。
大家都普遍认可的说法是,康熙看重了老四和老十四这兄弟俩。
照理上来说,确实没错,因为他们俩一个办事靠谱话也不多,一个武力非凡勇冠三军,但那是在基于一个明君的角度上来看待问题的。
可是,我们大部分人都进入了一个误区,那就是,康熙根本就不是一个明君,甚至在他的一生当中,还可以用昏君这两个字来形容。
判定一个明君的基本要素可以分为四个维度。
第一、勤政爱民。
康熙不勤政,从他在位时长和行动轨迹就能看出来,历史上有几个人能做到在位时间这么久还一直勤政的?况且人隔三差五地不是巡幸塞外就是南巡游玩,这算哪门子的勤政?
康熙也不爱民,当然,这里指的是绝大部分普通老百姓,可不是八旗子弟哈。
康熙在少年时期都可以不顾普通百姓的死活,硬是要用武力去削除三藩,就可以直接证明他根本就不在乎普通老百姓的死活,他只在乎他们满清的统治地位和他自己的皇位。
要知道,在他登基的第二年,孝庄太后就耍了个阳谋,逼着三藩之一的吴三桂亲手结果了南明永历皇帝朱由榔的,在那个造反四起的年代,吴三桂就连想要造反都师出无名,康熙如果真的为了百姓考虑的话,他只要用时间来熬死吴三桂即可,可他偏偏选择用强硬的武力去征服。
并且还是走了狗屎运,在吴三桂突发疾病病死的情况下征服的。
而且,这场战争从康熙十二年开始直到康熙二十年结束,南方云、贵、两广加福建五省之地不知道枉死了多少百姓,就是因为康熙的一个决策,你说康熙爱民,那不是扯了个大淡吗?
第二、治下吏治清明。
这就更扯淡了,八旗子弟们都快把国库借空了康熙都不带管的,这特权阶级就是在拿着特权在作威作福啊。底层百姓,谁会管底层百姓死活,没看到那个八旗阿哥们都在使劲薅羊毛吗?我们还不快点捞几把了事?这是康熙年间当官的心理写照,这算哪门子的吏治清明?
第三、国强民富。
这个国强,涉及到一个大范围的概念,武力高超进可攻退可守这叫国强。科技、文化、教育、经济高速发展领先于世界,这也叫国强。
这个国强,看跟谁去对比,怎么去比。
如果单纯看武力,那没得比。因为不管是在清朝的势力范围周边还是历朝历代的势力范围周边,除开大分裂时期不算,周边国家就没有一个势力能够说敢欺负在这块领土上建立的王朝的,哪怕是宋朝其他国家都做不到。
如果康熙能够做到像汉武帝那样远击匈奴,或者像成吉思汗那样称霸亚欧大陆,那确实算。
如果说康熙只能做到像历朝历代那样的开国之君或者守成之君一样,守守边界、平平叛乱,那还是算了。
民富,就不用说了吧,百姓都被官僚阶级们剥削成那样了,能有口吃得就不错了。
第四、经济、科技发展和文化发展。
康熙本人是学过西洋科学知识并且极其喜爱的,但是他不准任何西洋来的传教徒们公开为除满人之外的其余族群翻译文字,他就是怕这种科学知识被汉人或者其他族人学习到了之后,去颠覆他们满清的统治,毕竟,康熙年间民间造反的声音就没有断过,他不怕才怪。
经济发展,有人吹着风说,康熙曾经对东边开过海禁,也就是日本那边。
其他地方呢,该禁止还是要禁止啊,毕竟文字都不让学,怎么可能放开民众跑去人家的地盘?学成回来了那还了得?
但是为什么偏偏是日本呢?因为康熙看中了日本的石见银矿,还是个地表型银矿,非常好采的那种。
石见银矿的储量是世界银矿总储量的三分之一,是日本在近代能够快速崛起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他们开采出来白银,用来购买一切他们需要的物资,结果首当其中就是中国上了当。
康熙年间的白银跌到了什么程度各位可以去百度一下,这就是所谓的经济发展?
文化发展,硬着头皮也得提一嘴。
顺治年间就开始实行的文字狱,在康熙年间就开始无限被放大,所有带有针对他们满清或者含有明这个意义的文字、手稿、书籍统统被焚烧殆尽,持有人即刻被处决,宁可错杀一千,绝不放过一个。
有人说,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为什么出来了?
呵呵,这确实是康熙的功劳,是因为康熙才能够保存下来的。
乾隆年间的《红楼梦》最开始是被定义成反书的,但是乾隆查到了作者曹雪芹曾祖父曾经是他爷爷康熙皇帝的救命恩人之一啊,这他乾隆哪里敢动?
所以,《红楼梦》被幸运地保存了下来,但是跟康熙“发展文化”毛关系都没有。
以上四个维度,但凡能沾到了一点的都算个明君,一点没沾到但是没有起反作用的也是个平君、守成之君。
起到了反作用的,那就真的是昏君了。
那么,话说到这,大家认为康熙看继承人的眼光会有那么深远吗?
所以,康熙看继承人的眼光,应该具备以下几个要素。
第一、看谁最像康熙。
那几个皇子里面,像康熙武力强劲的有老三、老十三、老十四三个人。
像康熙多疑且专制的几乎没有,就算是有,康熙本人也看不出来。
像康熙那样喜爱西学并且精通西学的有老十三。
像康熙那样处处维护权贵的就是老三和老八。
你说,老四胤禛沾了哪点?哪点都没沾上。
第二、身体健康。
这一点,就把老十三打入了深渊,因为他有腿疾。
其余的皇子都还算是在同一个起跑线上。
第三、出身。
前面说到过,康熙的皇子不仅拼出身,还得拼养母。
这一点,老四首当其中。
老八不甘示弱地排在后。
老九老十都不差。
排过来排过去,这些皇子里面压根就没有一个有着压倒性的优势的,都是在一个起跑线上你争我夺。
但不可否认的是,以康熙的眼光来看,选择老三可以稳住朝堂大部分汉臣势力,因为老三擅长和稀泥,且精通儒家之道,这一点跟晚年的康熙非常相似。
选择老八,可以得到朝堂大部分人的支持,老八可以用最快速度稳住整个朝堂,并且完全可以复制康熙的施政方针和治国理念,会继续让八旗子弟就这么一直显赫下去。
选择老十三,是因为他不仅在文武方面跟康熙相像,而且在西学的态度上面也跟康熙有着惊人地相似,但是很可惜,他身患腿疾,彻底与皇位无缘。
选择老四胤禛呢?康熙应该是想象不出什么结果的,因为老四不管是在做人还是在做事方面都独树一帜,是一副孤臣的做派。
孤臣代表着什么?孤臣在皇帝眼里看来就是一枚可以放心用的棋子。
皇帝可以放心用你是因为你是孤臣,你不会因为背后有势力而起心思。
但是这并不代表皇帝会因为一个皇子是孤臣而选择他做储君,更别说是昏君,历朝历代都没有过把储君放在所有人的对立面的,这不是明摆着让继承人找死吗?
而孤臣最大的缺点也是在于孤这个字,孤臣一旦得势,那就是与整个朝堂为敌。
这种后果,康熙能想象得下去吗?
总结:与其说是康熙有心思传位给雍正,倒不如说,是雍正自己看出了康熙的那种丛林做派,看出了康熙想要底下的皇子们自己争斗,按照丛林法则,谁狠谁赢,谁硬谁赢,谁拳头大,谁才是赢家。
所以,康熙年间,即便到了弥留之际,康熙应该都未曾确定继承人的人选,他也许是因为知道不好选,干脆就刻意不管,只要在没威胁到自己统治地位的情况下就随他们去,反正谁最后赢了都得给他上谥号立庙号不是?
大家说,我说得对吗?
我是大军,给你一个不一样的历史解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