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六首诗看程颢的精神追求
(时代出版传媒公司 丁怀超 合肥 230071)
程颢作为一位思想家,北宋理学的开创者之一,具有自觉虔诚而又志存高远的精神追求。这不仅在日常生活和授徒教学中可以得到体现,而且在其诗作中的以展示。程颢不是以诗闻名天下的,而是以他对儒学的创造性理解,对理学思想的开创为世人所看重。甚至可以说,那些存量不多的诗,体现出程颢那诗意的思。诗作所体现的生命精神和智慧追求,不仅需要今天的学者思想家继续加以研究,而且也值得我们每个普通人吟咏体会,运用于今天的生活。南宋诗人刘克庄编撰《分类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一书时,曾收入程颢一些诗篇;今日流行版的《千家诗》一书,又经历了谢枋得、王相等多家诗人选注,仍留有程颢六首诗:三首七言绝句,三首七言律诗。本文不去讨论程颢论著中的思想,更不去掉书袋,仅仅通过赏读有文献可查的程颢这六首诗作,欣赏和体验他的精神追求,探寻他的情感和诗艺之旅。
一、体证生生
自孔孟开始,重视生生之德,这是历代儒家的思想特征。程颢同样如此,而且更加自觉。过去,我们曾说过,在关于“仁”的讨论中,程颢突出强调了“生”的特性,认为“麻木不仁”是缺乏生机的表现;而真正意义上体认仁的精神,一定是内心生机盎然的。
在题为《偶成》的一首诗里,程颢深情地写到:
闲来无事不从容,
睡觉东窗日已红。
万物静观皆自得,
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
思入风云变态中。
富贵不淫贫贱乐,
男儿到此是豪雄。
程颢这首诗非常重要。这诗的大意是:心中留存着几份安闲,遇到任何事情都会从容不迫,都能应对自如。一觉醒来,东边的窗户已经被旭日照的泛红。仔细观察这世上的万事万物,一切都显得安详有趣,让人有所醒悟。人们对于一年四季气候的变换,感受都是一样的。生生之道贯通在天地之间,无论有形之体,还是无形之物,都渗透着这生生的原理和道的精神。无论风云如何变幻,能够做到富贵不淫,贫贱不移,静心体悟万变中不变的生生之道,就可以称得上真正的大丈夫了。
我们知道,天地之间,无论万物变幻多端,那不变的生生之道永远主宰着世界。人作为万物之灵,唯有静心体认生生之德,才能顺应时序变迁,因应自然之道。人世间最大的事情是什么?是生死。但是,对于生死的正确态度,就是安生顺死。我们活着一天,就要尽心尽力去活动,去做事,享受生活;真的要死了,就要安详的死去,而不必再作无谓的挣扎。因为我们有限的生命还将会被后人延续下去。儒家、道家和释家都认同这种安生顺死的道理。对于生死,我们况且如此,还有其他任何事情悟不透、想不通、过不去的吗?所以,人活着,这是一个前提;尊重生命,歌颂生命,这是我们应该履行的使命。生生不仅是人生之理,而且是万物之德,是天地之道。程颢不仅在理论上论证了生生之道,而且在生活中做到了安生顺死,在精神历程中实践了体证生生。他的诗作既是他的心声,也是他的精神追求,是艺术化了的思想体认。道也罢,思也罢,在程颢的诗中,已经化作了一片片生机盎然的翠竹,一束束竞相绽放的山花。
而《秋月》一诗,写的是秋天的景色,融入的却是诗人的心境。
清溪流过碧山头,
空水澄鲜一色秋。
隔断红尘三十里,
白云红叶两悠悠。
秋天是季节的变换,是又一种景象的生机。这首诗大体上是说:清凌凌的溪水,绕过了碧绿的山头,悠悠流淌而去。晴空和溪水在月光的映照下,呈现出一派深秋的色彩,格外澄明亮丽,景色迷人。这里远离了尘世的喧嚣,呈现出超越的气象:白云飘飘,红叶翻飞。清溪,碧山,空水,澄鲜,红叶,白云,一个个鲜活的意象,组成了一副清丽的画卷,简直就是一处人间仙境。
程颢和程颐两兄弟,从小饱读诗书,又经时贤大儒周敦颐的亲自调教,雅爱辞章,出入佛老,终归六经。这首诗写的是月光下的秋色,但却不是悲叹秋之萧杀,而是歌颂生活之美妙。秋天,是生命成熟的季节,也是收获的季节。月光下的秋色,充满着诗意,呈现出丰盈,让游人沉醉。青山间的溪水,白云下的红叶,都是生命精神的体现,都是生生之道的外化,都是生活真理的呈现。诗意与哲理,在这首绝句里得到了融合;那诗的意象之中,留存着思的印痕,体现出精神的追求。
我们的人生,无论简单还是复杂,无论顺利还是曲折,我们的社会无论发展到何种地步,人类终归还需要尊重天地间的生生之理,认同宇宙中生生之道。而所谓的生,既是生育,也是生化,还是生成。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无穷无尽。秋天来了,百花纷谢,万山红遍,黄叶纷飞。但是,我们不必悲观,这是生命的一种正常现象,也是生生之道的一种体现。我们不能因为秋的到来,就否认生命的可贵和生生之道的必然;同时,我们也不应因为冬的即将来临,而忘却了春天的又将出现。一种生命现象结束了,另一种生命现象又开始了。变化的是物种,移动的是风景,不变的是生命本身,是生生之道本身。程颢的诗《秋月》,既是对秋的歌颂,也是对生命的礼赞。因为秋既是美好的季节,也是生命成熟的体现,是物种生化的重要阶段。
古今诗作,吟咏生命精神者,多不胜数。程颢的这两首诗中,并没有出现“生生”的字样。但是,他所追求的意境,却是生命的灿烂,是生生之道的外化。只有天与人之间的共生,才有了山川大地的春荣秋杀,花开花谢,有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爱恨情仇,有了我们生活世界中的赤橙黄绿青蓝紫,有了音乐和绘画,有了诗和哲学。离开了生生之道,离开了生命的存在,万物化作了寂静,苍天也将为之哭泣。
二、崇尚和谐
和,是中国古代一个伟大的思想,也是一个基本的观念。“君子和而不同”,孔子对此特别强调。程颢处于北宋理学初兴之际,思想观念非常开放,智慧追求愈加自觉。
在题为《郊行即事》一诗中,程颢写到:
芳园绿野恣行时,
春入遥山碧四围。
兴逐乱红穿柳巷,
困临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
只恐风花一片飞。
况是清明好天气,
不妨游衍莫忘归。
诗人的心是敏感的。站在长满花草的原野,我看到了春色染上了青山,四周一片碧绿。顺着景致继续行走,追逐着片片落红,穿过了杨柳丛中,来到了一道溪水旁,有点困乏,索性坐在了溪边的石矶上。石矶长满了青苔,布满了生机。对于主人盛行相劝的美酒,我也没有多去推辞,而是举杯频频,倾觞而饮。我只担心那阵风吹来,把漫山的春花吹落,把遍野的春光给吹走了。况且,眼下正是清明时节的大好天气,何妨尽兴而畅游啊?当然,也千万不要流连而往返,忘却了自己来时走过的路。
花红,柳绿,流水潺潺;青苔,石矶,傍河而坐;欢颜,畅饮,清风徐徐;晴天,白云,清明时节。诗人在一首小诗里,呈现出一副生机盎然、轻松和谐的景象,展示出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融洽共处,和谐共生的美好情景。和谐,既不是没有差别,也不是千篇一律,而是在差别中获得了统一,在动态中实现了平衡。我们崇尚和谐,既不是否认差别,也不是回避矛盾,而是正视差异,解决矛盾,力争实现动态的和平衡,终究的统一。春天来了,我们欢呼春天,歌唱春英;春天去了,我们留恋春色,却也不会厌恶盛夏,而要继续拥抱盛夏,体验夏日的美好和生命的另一番景象。
另一首七言律诗《游月陂》,程颢写到:
月陂堤上四徘徊,
北有中天百尺台。
万物已随秋气改,
一樽聊为晚凉开。
水心云影闲相照,
林下泉声静自来,
世事无端何足计,
但逢佳节约重陪。
随着秋天的来临,诗人又徘徊在城外的长堤上,感受秋的美妙与亲切:我在月陂堤岸上来回走动着,四处瞭望,看到池水北岸竟有一座高达百尺,直冲云霄的高台。世间的万事万物都随着秋天的来临,变得萧瑟而苍凉。在这凉风习习中,我们来一杯美酒吧!天空中的白云,倒映在池水中,显得那么悠闲自在,丛林中的清泉,哗啦啦的流淌着,水声格外清脆。世间的万般事物,总是变化莫测,又如此和谐,不需要我们过于计较,过于忧心。每逢佳节,约上我们的好友,携手相伴,赏景会饮,那才是必不可少的。
由盛夏转至深秋,物换星移,诗人对周遭的一切变化,都还是那么的熟悉,那么的亲切。无论陂堤还是高台,无论湖水还是白云,无论长影还是清泉,都在随着季节的变换而俏然改变。但是,白云落在了池水中,还是那么的和谐,山涧的流水穿越了丛林,声音还是那么清脆。人啊,既是万物之主,也是万物之友。我们享受着大自然赐予的和谐,也要维护天地人之间的和谐。既然我们和天地山川风雨雷电草木牛马都是朋友,人与人之间更应该和谐相处,不必过于计较一时的误会或者一事的抵牾。倾觞会饮,既是友谊的象征,也是和谐的体现。春天有春天的诗意,夏天有夏天的繁茂,秋天也有它特有的韵味。心中有和谐,无处不风景;关系真和谐,时时不佳节。
说到和谐,不妨多说几句。对于天地万物而言,和谐需要自然而然,需要动态平衡,风雪雷电,洪水猛兽,都是自然界各各存在的,也是各各必须的,它们构成了生态的链条,维护着动态的平衡;对于我们人类而言,一个“和”字,有禾,有口,这需要家中有粮,腹中有饭,有基本的生活保障;一个“谐”字,须言,须皆,这则需要人人可以说话,不必担心受处罚。而人类与自然界之间,并不存在奴役与控制的关系,需要的是尊重自然,是因应自然,最终还是要回归自然。程颢的诗中,既没有对自然万物的鄙薄,也没有对他者的疾言令色,而是平和舒缓,友善交流。所以,在诗人那里,和谐的精神不是外在的勉强,而只是自然的流露。诗意的美妙,正在于咏叹自然和人世间的和谐。
三、追求自在
我们的人生应该怎样度过?我们的心灵应该怎样安顿?真正的儒学或者理学,不是生活的教条,而是实践的智慧。程颢不同于其弟程颐,不是去过那拘谨的生活,而是主张自由自在的生活。而心灵和身体的自在,则是《论语》所谓“孔颜乐处”与“与点气象”中突出的内容。
《春日偶成》是一首传诵久远的绝句,程颢深情地吟道:
云淡风轻近午天,
旁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知余心乐,
将谓偷闲学少年。
诗人生活在自己的春天里,发出内心的感兴:明媚的蓝天下,几片白云飘荡着,和煦的春风,轻轻地吹来。中午时分,我徜徉在林间草丛,杨柳依依,草绿花红,沿着一条弯曲的石径,不知不觉,来到了小溪旁边。溪水悠悠,空气清新,我的心也如小溪一样,充满着欢欣,快乐,而又有些许惬意;别的人又怎么能够体会到我此时的心境呢?也许,他们会以为,我是在贪玩,置书不读,放着学问不做,学着孩童的样子,偷闲游荡呢!
一个人的快乐是发自内心的,并不是别的人总能知道的。诚如《庄子》所言:“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一个人能否生活的快乐,这不仅仅是一种能力,而且是一种精神境界。现代西方有一则寓言:说的是一位渔翁,每天钓上几条鱼,足够他的衣食用度,便躺在海边晒太阳。有位富翁游客见他每天如此,便上前劝慰:您最好多钓些鱼,多挣些钱,把这些多余的钱用于投资,创立自己的渔业公司,请人帮你捕鱼,帮你经营公司,自己去做董事长,让公司上市,每天不必太忙碌,安心躺在海边晒晒太阳。渔翁反过来问富翁:“我现在不也是每天都在晒太阳吗?”一个人的生活快乐不快乐,不取决于他人,而取决于如何应对境遇,如何调整自己的心绪。那渔翁的快乐,富翁并不能感受到。同样,诗人程颢的快乐,也不是那些学富五车、著述等身的学者们所能体会到的。程颢打通了儒学、道家和释家的关系,把握了儒家的仁与通、仁与生、仁与性、仁与心的内在统一,领悟了天地自然与人类共生的内在关系,他没有去过多地著书立说,而是悠游林下,徜徉溪边,吟风弄月,感受自然的恩惠,体验精神的愉悦,获得生活的享受。
《题淮南寺》一诗,更是把景色与心情合二为一。
南去北来休便休,
白蘋吹尽楚江秋。
道人不是悲秋客,
一任晚山相对愁。
诗人行走在扬州附近,走过当地的淮南寺拜望住持长老。见景起兴,赋诗一首:我从北向南而行,想休息就去休息,想行走就继续行走,无拘无束,自由自在,不受干涉;瑟瑟的江风,吹拂着水中的白蘋,眼前尽是悲凉景象,一片萧杀之气。但是,我不是那悲秋的羁旅,不会为眼前的场景所左右,而是继续悠悠荡荡,览山叹水,一任那江水两岸的山峦,在黄昏夕霞中相对悲哀愁苦去吧!
我们每个人都是生活在环境之中,周围有山水草木,有阴晴雨雪,更有市利朝名,红尘滚滚。真的不知道究竟有多少人为了名和利而竞折腰,又有多少人因为一时的顿挫而痛不欲生,甚至自绝于世。心灵敏感的诗人,看到秋天的萧杀,没有为周围的环境所左右,和他人一样去悲秋,而是继续优哉游哉,且行且吟。这是一种内心强大的表现,更是一种无所畏惧的英勇。一个人精神境界的高低,不仅仅体现在遍地鲜花境地,更体现在足下泥泞的境地。我们所说的心身自在,并不总是指顺境之中的怡然自得,更包括逆境之中的傲然独立。事实上,人生在世,不如意处十之八九,不仅有饥馑病痛,更有亲人离去,朋友翻脸,宦海失意,生意赔本,事业顿挫,夫妻分离,天灾人祸。这些不仅能让你痛不欲生,而且会让你欲死不能,欲生难为。理论上,你可能是一个内心强大的人,而一旦遇到现实,往往会心欲碎,事难为,寸步难行。后来者王阳明所谓“事上磨练”,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包含着丰富的内容。程颢作为一位思想家,他不仅懂得快乐的可贵,而且了解悲苦的无益。心身自在,尤其需要克服悲观情绪,在困境之中保持宁静祥和,在苦难之中勇于挺立自己。这两首绝句,一首歌咏欣喜与欢乐,一首面对悲苦与萧杀。作者在精神上始终保持着昂扬向上的情感,心田里撒满了阳光。所以,他不会去悲秋,不会对生活失望,而是勇于面对生活的种种挫折,勇于在生活中持续进击。一个真正达观的人,既不会让人失望的,自己更不会走投无路的。
自在,是心身的自在,它的前提是心身的健康。只有一个心身健康的人,才能达到心身合一,实现心身交融,身体无痛苦,心灵无纷扰,进而实现心与身的自由自在。程颢的诗,是健康心身的歌咏,也是自由意识的展示。追求自由意识的觉醒,这既是诗人的精神之旅,也是哲人的内心需要。诗是以意象的方式表达情感,也是通过情感的流露来外化思想。在现实中,无论是欢欣还是悲苦,我们都应该保持昂扬向上的追求,积极面对生活。在创作中,我们既不是回避悲苦,也不是无视悲苦,而是以达观之心摹写生命中的悲苦,超越精神上的悲苦,畅想愉悦与欢欣,体验心身之自在。
* * *
作为北宋理学思想的开创者之一,程颢在教学和书信中,不仅理清了仁、性、心等重要概念范畴和思想观念,而且实践了融合儒道佛的学术理想。虽然程颢仅仅活了五十几岁,他的生命很短暂,但思想的贡献堪称伟大。通过对于六首诗的品读,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光风霁月的儒者,一个且行且吟的诗人,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先生,一个富有浪漫情怀的先行者。诗短情长,意犹未尽。诚如程颢自己所言:“诗可以兴。某自见周茂叔后,吟风弄月以归,有吾与点也之意。”(语见《二程遗书》)后人怀念他,歌颂他,追随他,不仅仅在于他的思想深刻,而且在于他的内心丰富,他的精神自足。那种对于生生之道的体认,对于和谐精神的崇尚,对于心身自在境界的追求,让人们无法忘怀,难以割舍。今天的世界如此纷繁复杂,今天的社会生活变化多端:一方面,社会的物质财富获得了极大的丰富,为今天的生活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由于环境和疾病,由于压力和恐惧,我们的心身都在受到双重的伤害。我们要获得家庭的幸福,要实现生活的美好,或许能从程颢的诗作中获取生命的启示:信奉天人共生,崇尚人我和谐,追求心身自在,就能在自己的精神家园中从容自得,获得生活的诗意和精神的自由。而在当今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能够多一点从容自得,或许能够多一份幸福和美好。我们纪念先贤,研究古人,并不完全是徒发思古之幽情,更需要通过对先贤作品的赏读,追慕古人的精神,引领现代的生活,让我们的日常生活充满自信、自强和自由意识,走向新的未来。
一个人的肉体会随着个体生命的结束而化作灰烬尘土,而他的精神却能够被后人发扬光大,走向不朽。程颢百年之后,他的事业和精神得到了新的彰显,理学成为影响中国古代历史数百年的学术思潮。下面,让我吟咏南宋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二程思想的自觉追随者朱熹的一首小诗,结束这篇短文:
盛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
说明:除了上述六首诗之外,网络上还流传着挂在程颢名下的两首绝句。由于我这里没有充分的文献根据,所以,没有把它们列入自己的赏读范围。
一首题为《秋》:
洗涤炎埃诉雨晴,
并梧一夜报秋声。
气从缇室蕸莩起,
风向白蘋洲渚生。
另一首题为《夏》:
百叶盆榴照眼明,
桐荫初密暑又青。
深深重幕度香缕,
寂寂高堂闻燕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