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我用了三天时间匆匆看完了。我想这是我最近几年看的速度最快的一次了。小说,总是有着一种魔力,让你不断的想知道后面到底会发生怎样的故事,他们每个人的命运终将如何。
在我合上第一部的最后一页面的时候,脑海中留下的总体人物形象是:为家奋不顾身的长子孙少安,热情体贴的妻子秀莲,向往外面广阔世界的孙少平,乖巧优秀的小妹兰香,体谅民间疾苦的领导人田福军,把握不住自己命运的教师田润叶,迂腐贫困的二爸孙玉成……他们每个人都有着自己鲜明的个性特点。处在文革动荡的贫困时期,他们每个人也都是命途多舛。
【孙少平】
他是本故事的主人公,故事开片就透露了他家境的贫寒与内心的自卑感:每到饭点,他总是最后才去领他的高粱馍馍。与他同样做法的还有郝红梅。“原来我并不是孤独一人,我还是有伙伴的。”这不免给贫困的俩人注入了一股暖流。但是郝红梅她是有自己盘算的,她要改变自己的现状,孙少平肯定不符合她的要求。这曾一度在他维特式的骚动不安的年龄里掀起狂风巨浪。但是,主人公令我感到他注定会不平凡的是源于他的几次救助和对外面世界的关注。
一次是洪水来临时,他对跛脚女孩侯玉莹的救命之恩。按理说,这个女孩平日对他态度并不友好,而且当时她所在的位置离他较远,他没有必要冒着自己的生命危险去搭救他人。但是,孙少平还是不假思索的在急流中游过去了。另一次是郝红梅在毕业前夕,因为没钱,到店铺偷丝巾以馈赠同学而被当场逮到。当时是侯玉莹来向他报告的消息,侯玉莹原想着这个消息带给他会使他开心点,因为毕竟红梅当时没有选择他,但是没想到,孙少平居然前去为她平息这些风波,并用自己身上仅有的几块钱买了丝巾。还有一次,是他工作后了,他们孙家因为二爸的缘故,与金家一直没有往来,关系可以说是挺尴尬的,即使路上碰面都不会打招呼,但是金家孩子在他班上,这个孩子的作文水平比较差,他没因为两家过去的这些纷争而放弃对孩子的教学,反而还上门为他辅导。种种行为都表明了,这是一个正义善良的人!
孙少平爱看书,而且在田晓霞的引导下,关注外面的世界,虽然他回村后,在村中担任教师,但是他的人生肯定不止限于此。
【田润叶】
在本书开篇没多久,润叶就上场了,她的父亲田福堂是村里书记,二爸田福军是县领导,自己是吃公家饭的教师,弟弟润生则在县城上高中。她的家境在当时的双水村应该说是无人能及。
她自己本人也是性格温和,待人友善。平时,她每次回村,都会给少平的祖母带上城里买的食物,即便是村里傻瓜父子俩,她也总是提着点心去看望。印象很深的是她知道少平在学校的处境,有次私下还塞给他50元钱。这个数目对当时的农民来说,金额不小。即使是她自己,存下来也不容易。
她喜欢孙少安,但鉴于当时俩人的差距太大,少安没能接受这份感情,而是去外地娶了秀莲回来。本来一段感情不成,问题也并没那么严重,可是她是个为人着想的姑娘,“反正不能嫁给自己喜欢的,假如自己的接下来的婚姻能帮到二爸的话,那也未尝不可。”于是,她极不情愿的嫁给了李向前,一位县领导的儿子。这令田福堂都觉得自己是高攀了,农民的女儿能嫁到这个层次,心理很是高兴。但婚后的润叶却过得很是糟糕,她不爱这个丈夫,每天都很煎熬,后来甚至是为了抛开现有的生活,她调离了自己原先的岗位,托关系走后门去了别处工作。
文中有一句话点到:“尽管她是一个正直善良的人,懂事,甚至也有较鲜明的个性,但并不具有深刻的思想和广阔的眼界。因此,最终她还是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
我时常在想,如果当时孙少安能接受她,撇下当时的门户之见,润叶的命运就大不相同了。尽管会有生活上的不如意,但精神上是愉悦的。但是,这个我们也不能说是孙少安胆怯造成的,终归是润叶自己的局限性才走上了这条路。
【田福军】
每次看到这个人物出场,我都是怀着敬佩的心理。处在当时那个时期,身边很多的官员都想着为自己谋福利,阿谀奉承。而他就是那股官场中的清流。有自己的主张,不会跟着领导的见解跑;他会深入农民区,体会农民的艰辛,可以说,他是真正的想为农民谋幸福。
还记得文中的有一个章节提到,一位老革命干部下乡,想要找之前的战友开座谈会,但是由于之前的这些朋友现在大多是农民,生活困苦,所以地区的领导想着能不能跟这些人先事先沟通,隐瞒真正的情况。由于这些是上头领导的想法,且是有县上一把手提出来的,其余官员都是安静不抗拒。但是田福军没有打退堂鼓,他当场提出了这种做法的不恰当。由于这个事件的顶撞,也使得他后来在职位调整中没能排到好的岗位。
这部作品,虽说是小说,但是从中我感受到了1976年前后城乡人民的一些生活状况,期待着我能尽快读完第二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