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会说方言的卢老师
1
我有个亲戚叫小Y,大学和研究生都是学播音主持的,专业要求和职业习惯的原因,她的普通话发音自然是非常标准,而且讲起话来十分有范。平时和她交流,感觉就像是听《新闻联播》一样。
今年春节家里聚餐,我们跟着长辈们一起胡喷乱侃。在家里当然都是用家乡方言,大家说着地道的河南话“喷”的正“得劲”,突然小Y冒出来一句普通话,显得与众不同,多少有点格格不入。她说“我从小就不会说河南话”,旁边的老人质疑:“乖乖,弄啥嘞?河南人咋能不会说河南话,以后河南方言要不中了啊!”我赶紧在一旁打圆场:“没那么严重,会两门‘语言’,不是坏事啊!”
长辈们随意的一句话,体现出了一丝忧虑。从社会的角度,说好普通话,这是当代人的基本素质,年轻人看来,这是必备的要求标准,而老人担心的是,这可能会造成老传统的流失甚至消亡。长辈们的担心也不无道理,但是到底有没有那么严重,谁又能断言呢?
2
近两年,我带了一门公选课叫《食品化学》,主要在普及一些健康生活和科学饮食的常识。
我习惯在课上提供给来自不同省份地区的学生更多沟通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们用方言来回答问题。前不久的一次讲H2O的课,我找了几个外省的同学用自己的家乡方言来念一首歌颂水的诗,结果有的学生竟然也明确表示“我不会说家乡话”,这让我感到十分无奈,设计好的“特色语言”文化交流又泡汤了。后来,我下去了解了一下,在青年学生中,像小Y和课上学生这样不会说家乡话的,不占少数。那么问题来了,方言和普通话真的不能并存么?
其实,我觉得方言是我们中华语言文化的一部分,是老祖宗留给给后代的宝贵财富。“少小离家老大回”时,“乡音无改”体现了对家乡故土的留恋,更是一种深深根植在心中的文化记忆,点滴话语中蕴藏着智慧、情怀和乡愁。
3
随后,我思考到可能还有另外一种可能,就是有的学生不愿意说方言,是怕“丢人”“丢脸”。因为在我小的时候,也有过这种想法,觉得说方言很土,还“土得掉渣”!果然,经过调查发现有不少学生反馈,感觉方言很LOW,说不出口。
破解这个观点,其实并不难,换个角度即可。说方言土的,实际上是用有色眼镜看待地区的结果,往往掺杂了很多主观因素甚至是偏见。比如,我们从小听着粤语歌,看着TVB电视剧和香港电影长大,少有人说粤语很土呢?会说粤语的反而会让人觉得很潮。说白了,人们只是惯性的把对地区的偏见带到了语言上而已,土不土其实跟方言本身并无关系。
人是要慢慢长大的,等到经历的人和事多了,看待这个问题就会更加开阔了。作为一个中国人,说好普通话是基本功;作为一个地道的中国人,说好方言同样也是基本功,这二者本身应该并不冲突。普通话作为通用语,是一种公共语言,利于日常交流。但在一些特殊和私人场合,方言能发挥出更好的作用。就像当你在外国遇到一个说汉语的,在北京遇到一个说河南话的,就会感到格外亲切,甚至会“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这就是方言的力量。
记得今年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的著名播音主持人海霞,到河南录制节目,不仅一身红衣喜庆跳舞扭秧歌,她还亲切的用河南话跟乡亲们聊天,张口就是“我们再排一遍,中不中啊?”那股亲切的劲儿,让我们这些屏幕外的河南网友都忍不住跟着喊一句“中!”
4
电视剧《武林外传》第14集:《邢捕头勇破杀鸡案,燕小六力推防贼法》,老邢在说“防盗八法”的时候,大家夸他的话。“一个字,中,河南话;两个字,犀利,广东话;三个字,亲娘嘞,这个我知道,我们山东话;四个字,唉呀妈呀(东北话)”,方言把喜剧效果展现的淋漓尽致,而且恰当好处。
“中”确实是河南话的典型代表,字面意思就是“可以,行”的意思,深层理解,“中”字蕴藏着中原文化的博大精深,其精髓就是为人处世之道。中华传统文化强调,看待事情不能绝对、走极端,中国人看待任何问题的态度并不是非对即错、非黑即白的,讲究的一个“中”。
现代人有一种常见的思维方式,就是把“对错、黑白”分的很清楚。这样做是对的,那样做就是错的——非此即彼。《论语·庸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不偏不倚,折中、调和、和谐的处世态度才是我们中国人的为人处世之道。长辈也经常教育我们,“看问题一定要一分为二,用“中”道来判断分析。”
那么,到底“中不中”?答案自在人心!
5
再举个河南方言的例子——“喷空”。
“喷空”是个使用几率很高的河南方言,意思就是随意聊天,一个“喷”字把中原河南人的洒脱显现的淋漓尽致。字面上虽说是随意聊一些“空话”,但其意义其实一点也不空。
人在自己的圈子里待久了,就难免限于固定思维,有的时候甚至是腻了。这时候,和其他人一起“喷喷”,换个角度看待问题,换个视角去审视自己,也许会得到截然不同的结果。
前不久,我偶遇老友,闲来“喷空”,交流有关高校的问题。他提到,现在生活好了,为了迎合学生和家长都很关注的住宿条件、餐饮质量、校园环境等“硬件”设置,各高校都很重视,投入很大,但却没有收到应有“好评”。这是因为忽视了另外一个层面的问题,就是如何加强对学生的教育,教会学生如何看待问题、克服困难。
他一直在强调正是因为条件好了,新时代的大学生更要经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艰苦奋斗的精神才是学生最应该学会的,也是以后建功立业的法宝,所以提升硬件固然重要,提升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才是关键。
听了他的一番话,我感到深受启发、豁然开朗,看来多和别人“喷一喷”,换个视角,果然有新收获,能碰撞出新火花!
有时,我们也不必过于焦虑。时代在进步,语言也在发展,一些方言词汇会顺其自然的退出历史舞台,一些新的语言热词也在不断创新创造。比如“what are you 弄啥嘞?”就是英语和河南话的完美结合;又比如“怼”,这力度把握的真是刚刚好。
所以说,要说好普通话,也要铭记乡音,做到传承文化,真是难能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