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在食堂排队打菜,到我时候,虎皮尖椒刚剩下最后一盘。我伸手去拿,突然听到背后一声惊呼:“哎呀,虎皮尖椒我看好了的呀!”话语声里,有惊讶、焦急,还带着明显的埋怨。
我本能的反应是缩回手,回头看了看说话人,是个排在我后后一个位的别单位的陌生女人,正一脸焦虑与不满地望着那碗虎皮椒,见我回头,目光向我迎来,脸上的表情仍是被人横刀夺爱的愤懑。
我有几分讶异和愕然,又不好多耽搁,索性对着虎皮椒做了个“你请”的示意动作,然后拿了别的菜买单走人。
一面走,一面就想到了武志红写到过的“巨婴症”。这个女人,显然是个典型的“巨婴症”病人。
武志红介绍,6个月大前的孩子,处于“全能自恋”状态,即认为所有事情都能够实现、所有需要都能被满足。而很多成年人,仍旧有这样的心理问题,对世界不能按照他的心理运转,往往产生严重失控感。
这女人,在看到自己看中的虎皮椒要被别人拿走时,本能的反应竟然是惊呼出声,埋怨那个先下手为强的人。仿佛那碗虎皮椒因为被她意念选中,就已经归属于她,旁的人便再不能觊觎。
朋友惠子跟我说起一个事,说单位一位同事秋姐,比她年纪要大二十来岁,差不多是她母亲的年龄,但是在深圳,大家习惯性都把比自己年长的同事叫做“哥”和“姐”。有一回惠子的孩子遇到秋姐,惠子思忖着既然自己是叫她作姐,那么按辈分来说我孩子就该叫她阿姨,于是教孩子叫阿姨。结果秋姐说,哎呀,不要叫阿姨了吧,我比你妈可大多了,做你奶奶足够了,叫奶奶吧。惠子于是在旁边一面让孩子叫奶奶,一面解释着:哎呀,秋姐您看起来这么年轻,让孩子叫你奶奶还真是不像呢。
过了有个半年吧,惠子的孩子又和秋姐遇上。于是惠子便自然地让孩子叫秋姐“奶奶”。不想,秋姐很奇怪的一眼瞟过来,然后对这孩子说:呦,你妈妈自己都满脸褶子了,还让你叫我奶奶,真好笑呀,你该叫我阿姨。惠子很是尴尬,正不是所以然时,单位的领导走过来,秋姐立马又对着领导说:你看看,惠子竟然叫她孩子叫我奶奶,她没看到自己也满脸褶子了吗?
回家的公交车上,惠子的孩子坐在惠子膝盖上,奇怪的问妈妈:妈妈,上次这个女的我叫她阿姨她就让我叫她奶奶,这次我叫她奶奶她又说要我叫她阿姨,到底我怎么叫呀?惠子只好说:她喜欢怎么叫,就怎么叫。也许她每次的心情不同,喜欢不同的叫法呢。
惠子笑着跟我描述这件事,我也跟着失笑。其实这也是一种典型的巨婴症表现。她不过是要习惯性的对对方的言行表达否定,并永远能提出一套合理的解释。
武志红在他的心理专栏文里,写过一个典型例子,是一个母亲,孩子把杯子放在桌子的任何一个位置,总有一套放得不对的说辞。必需把那个杯子挪一下,按她的意愿重新摆过了,仿佛那杯子才终于“得其所哉”。他们想通过对他人的否定,实现自己对世界的控制感。
其实这样类似的案例在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遇到巨婴,我的原则是惹不起还躲得起。可有时遇到没法躲的,我朋友的小书的办法,真是很有值得借鉴的智慧。小书是个做事特别严谨的职场精英。有一回去她办公室,随手一翻她的一份文案,立马看到两处特别明显的错字。我很讶异:小书,你这样的精英,也会犯这么低级的错误?她便神秘地笑:你不懂!
然后也不改。继续处理完手边的事,就把那份文案连带着低级错误交去了上司办公室。
一会儿她回来,那几处错误果然被表示出来,打回头来修改。我正要说她两句,她却长吁一口气,说:好啦,可算过关了。
然后,她才向我揭晓谜底:新来的上司,是靠着裙带关系进来的,胸中墨水少,业务能力弱,却偏偏为了彰显领导威严,最喜欢挑一些莫名其妙的刺。不几日,大家便摸出套路,索性有意留些明显的错误给她看,让她把领袖风采展示个够,这样就不会对着其他正确的地方瞎指挥了。
我忍不住对她大竖拇指:哈哈,你真是职场腹黑女!
这倒让我想起一个看过的故事:有位著名插画师,为出版社画插画,可是每次都会被编辑要求着做一些画面的修改,经常违背了画师本人的意图。画师最后想出个办法,在自己插图里面的每一个角落画上一只小狗,结果那个编辑哭笑不得,要求他把小狗全部去掉,他就死活不改。编辑好说歹说只能够妥协,只要画师能把小狗去掉,他再不要求作其他任何修改。这真是以退为进的好办法。
我身边所见最典型的例子,当属我闺蜜薇伦的前公婆。薇伦嫁的男人,在她之前,娶过一个学历低没工作的全职太太,被公婆整日诟病没前途。后来薇伦成了他们儿媳妇,恰好是前一个全职太太的全面反转,是职场精英类型,结果,没出半年,薇伦就被公婆整日诟病不会做家务。
薇伦说:我常常感觉,他们心念一动,世界就要为之而转。一旦我的表现和他们的心念不同步,我就要经受他们各种诟病。而最可怕的是,他们心念,是会随着现实转变的,永远是要与用现实不同的一套理念来关照现实。就好像是:当他们的儿媳妇是个橘子,他们就会用一套苹果的标准去衡量,然后各种不满;当他们的儿媳妇换成了苹果,他们又拿出一套橘子的标准去衡量,继续各种不满。问题在于,任何一样东西,都有自己特有的属性,而他们永远能拿出一把与这种属性全然格格不入的尺子来衡量,然后总是在不断地挑茬和抱怨。
薇伦说,和他们一起生活的那段时间,是她人生中最苦闷的日子,几乎每天他们不是在骂孩子,就是在指桑骂槐骂她,或者直接戳着她鼻子直接开骂,或是在和快递、物业、邻居、超市售货员闹纠纷。这世界不能随他们意念而动,令他们充满失控感,因而永远面目狰狞永远满怀怨怼。
其实世界上有些人,他只是习惯性的对别人、对世界开启找茬模式,以此来彰显他虚幻的权威,他们在心智上依旧处于婴儿期的“全能自恋”状态。他们试图按自己的意愿给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制定自己想要的秩序,恨不得身边人都如提线木偶一样任人摆布。谈恋爱时,希望对方用自己意念中的方式对待自己,一旦对方没猜中自己心思,便质疑对方不够爱自己;养育子女,总要求孩子按自己意愿去做出选择,而从不肯面对孩子的独立人格意志;家庭生活中,不能忍受成员间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习性,总要按自己的喜好安排家里的一切;职场上,对同事与自己的意见相左无法彼此持保留意见,总要用自己的方案否定他人方案,哪怕很多时候其实每套方案各有千秋或者殊途同归……
因为婴儿车挡了停车位,就抱起婴儿摔死的司机;人生失败,就冲进派出所杀伤民警多人的凶手;因为生活困顿内心压抑,被同学几句嘲讽就抡起锤子砸死同学数人的马加爵……这些案例,其实都是“巨婴症”发展的极端状态而已。
我倒发现一个规律,越是生活失败人生缺少亮点自体不够努力的人,越是巨婴症显著,因为自己对生活缺乏控制力,所以就容易形成虚妄的“全能自恋”。这类人,肢体上早已成年,精神上一直等着被喂奶。他们愤怒、他们控制、他们撒娇……他们用尽各种手段索取,只为世界能随他们意念而动。很多人借由网络游戏实现自己的控制欲,实践自己的巨婴心态,可惜生活不是一盘游戏,身边人不是游戏里的可操控程序。于是越是巨婴症发作,越是失控感加剧;越是失控感加剧,越想用巨婴的姿态向世界撒娇。可惜,自己的人生,终究还得靠自己负责,越是面目狰狞满嘴怨怼,越是会被生活鄙弃。
你可以做一辈子巨婴,但生活没有义务给你喂一辈子奶。